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脱水研报 | 发布于2022-03-28

今天要准备雪球直播没时间写分析文章了,就把我在书里讲过的张骞和王永庆的故事分享给大家,顺便说下哲学王子王德峰讲过的关于生命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课程。

{一、“心残”还是“脑残”?}

王德峰老师讲课的原话我记不全,大意如下:

有人跟我讲,今天的90后都是脑残。

我说:他们根本不脑残。90后从小学到高中训练下来,他们理性思考思维十分科学和周密,他们头脑一点不残。如果说残那是心残,心灵没有力量。

头脑和心的区别可以举个恋爱的例子来说明。

你跟失恋的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那个失恋的人头脑想通了,头脑做出了放下的决定;但是头脑做出决定之后,心里会难受。这就是头脑和心的区别。

在头脑里活动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心里活动的是生命活动体验。我们无法用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去把那些生命情感体验消除掉。在人生的痛苦面前,考验我们的绝不是我们的头脑,而是我们心灵的力量。

读中国哲学的伟大典籍,不是锻炼头脑,而是滋养心灵,让我们去领会真理,感悟命运。

《士兵突击》里袁朗跟成才的那段对话特别经典,在第24集。

你经历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值得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不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地把它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一个结果虚耗人生?

成才就是没“走心”吧。很理性,但是没有情感。

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二、“不理性”的张骞与丝绸之路}

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一集《使者》,每次看到张骞在沙漠里跋涉的画面都会很感动。

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1、张骞被捕后的选择,看起来并不理性

张骞被匈奴人捕获之后,如果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理性分析的话,投降匈奴在那里混个一官半职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此时的张骞可谓进退两难,既没有退路,前行也看不到希望。他还没有找到大月氏,还没有完成汉武帝托付的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使命,若是此时逃回长安,就是有辱圣命有负皇恩;他有心继续前行寻找大月氏,可是山高路远张骞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里,况且此时他被拘留在匈奴部落,根本无法逃脱。

在我们今天看来,张骞拒不投降根本不符合“理性人”的特点。张骞人缘不错匈奴人并没有苛待他。忘了当年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这件事,在匈奴那里开始新的生活,不是更合适吗?可是张骞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

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2、张骞逃脱后的选择,看起来更不理性

被困十年之后,张骞终于有机会从匈奴部落逃脱了;但是逃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前行寻找大月氏,而不是逃回长安或者找个地方隐姓埋名过上安定的生活。

终于找到大月氏以后,大月氏并不认同联合抗击匈奴的做法,汉武帝当初托付的使命张骞没有达成。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远在长安的汉武帝也许早就记不起有个叫张骞的人出使过西域。对汉武帝托付的事情,张骞已经尽力而为了;现在的张骞,应该可以放下当初的执念,去过另一种生活了吧。结果张骞又一次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他开始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返回长安。基于当时张骞的处境理性分析的话,张骞这一次的选择更加不理性。

3、多亏了张骞“不理性的选择”,才有了今日的丝绸之路

我们之所以觉得张骞不理性,是因为我们是基于当时的事实对张骞的选择作出的评价;但是对张骞来说,他选择不投降选择继续前行,是一种基于价值的选择,是基于他的初心他的使命作出的选择,跟他处在何种环境下以及那种环境下他个人的利害得失,关系不大。就算以后遇到更困难更艰险的处境,张骞还是会做出在我们看来特别不理性的选择;可是对张骞来说,那是他最初的起心动念,值得他排除万难去实现。

拉长时间的维度从今天看,多亏了张骞那些不理性的选择,汉朝通往西域的通路才终于被打通,汗血马、葡萄、苜蓿等西域特产也终于传到了中原,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终于实现了文化上的大融合。2000多年后的我们说到“丝绸之路”,就会想到张骞——那个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人。

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三、良知澄澈是最大的德}

王永庆是当之无愧的商业奇才和财富巨头,他创办的台塑集团是世界500强中的标杆企业,是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产值曾占到台湾GDP的12%。但是王永庆能取得如此成就,不是因为“我爸是李刚”,也不是因为家里有矿,而是靠着人的那点良知发现。

王永庆出生在一个贫穷的茶农家里,小学毕业后就辍学打工补贴家用;15岁那年,王永庆到了一家米店做学徒;第二年,王永庆就自己开了一家米店,但是米店经营困难,于是王永庆选择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

每次上门卖米的时候,王永庆都会详细记录这户人家家里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水……他会算好顾客家里的米什么时候会吃完,在米快吃完的时候,他就送米上门来,但是他会等到顾客发薪水的日子再上门收款。

当时的大米加工比较粗糙,米里夹杂着沙粒、小石子等杂物,15岁的王永庆在送米上门前,会把大米里的杂物一点一点全都拣干净;送米上门的时候,他会先把顾客米缸里的陈米倒出来,把米缸刷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让陈米覆盖在新米的上面,这样的话顾客就会先吃到陈米,陈米不会因为时间过长而变质坏掉了。

王永庆卖米的时候处处为顾客着想,生意越做越好。王永庆读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读过哈佛商学院看过营销教科书,这些卖米时要做的细节工作他是怎么知道的?是因为有高人指点吗?

其实王永庆能做到这些,靠的只是为他人着想的那点良心发现。当王永庆心里有顾客,想要为他们创造价值的时候,上面说的那些细节都是自然而然能想到并且做到的事情。

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想方设法设计各种营销套路和手段,可是它们总是做不到顾客心坎里去,更吸引不了顾客购买。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起心动念是为了自己赚钱,而不是为顾客着想。

对它们来说,“挑拣大米里的杂物”“把米缸刷干净”都是为了促进销售使用的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时间久了顾客自然会明白它们的企图。与王永庆相比,这些企业的起心动念就已经不真诚了,它们的初心就已经偏了。

希望我们都不要让欲望偷换了理想。

房子和车是欲望,是目标。

但是最重要的是,是把事情做好。

千帆皆过眼,良知乃吾师。

生命是一种情感体验。

共勉~

分享3个故事,“心残”比“脑残”更可怕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大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