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18

昨天,迈瑞医疗一桩收购案在市场引起了极大的波澜。

公司发布公告拟通过全资孙公司迈瑞荷兰收购Hytest Invest Oy 及其下属子公司100%股权,收购总价为5.4亿欧元(近43亿人民币)。收购完成后,迈瑞医疗将间接持有Hytest Invest Oy 及其下属子公司100%的股权。

HyTest(海肽生物)是何方神圣?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一流的IVD上游原料供应商,总部位于芬兰,

心标原料为世界金标准。句短,蕴含份量却重磅。

透过现象看本质,迈瑞这笔“补短板”的收购,由此也掀开了IVD上游原料行业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

一、迈瑞最有前景业务发光的短板:IVD原料自产率

1、迈瑞收购海肽生物的战略意义

2020年海肽生物HyTest收入为2809万欧元(约2.2亿人民币),净利润为657万欧元(约0.5亿人民币)。2021年Q1,海肽生物HyTest收入为930万欧元(0.73亿人民币),净利润为292万欧元(约0.23亿人民币)。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海肽生物的收入利润规模,对于巨头迈瑞来说虽然是“毛毛雨”,可战略层面上,意义可谓非凡。在近期几次的公司调研中,迈瑞管理层不止一次的强调化学发光是公司未来增长空间最大和增长潜力最强劲业务线,本次收购给该业务未来保持强劲增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 拓展上游,提升IVD原料自产率:

要知道在收购HyTest之前,HyTest就是迈瑞的试剂原料供应商,对HyTest的采购额占公司化学发光业务核心原料采购额的20%。有利于公司加强化学发光产品及原料的核心研发能力建设,提高公司关键原料自产率。

● IVD业务打开全球化局面: 

目前公司三大产线中,IVD产线的海外收入占比最低,整合HyTest之后,有望加速“迈瑞”IVD品牌国际化进程,截至2020年底,迈瑞化学发光仪器海外装机超过2000台。

2、国产发光三巨头的原料自给情况

国内发光三巨头各家的优势点不同,迈瑞强在仪器设备和渠道,安图强在试剂和原材料,新产业能力相对比较平衡。

从原材料自给率的角度来看:

迈瑞医疗试剂端比较弱,化学发光试剂原材料90%以上是进口,2019年迈瑞开始着手全球招人攻克试剂原材料;仪器需要进口零部件。迈瑞底子是仪器设备的公司,在设备这块可以自产,发光设备零部件60%可以自产。

安图生物从2007年由核心高管成立伊美诺,负责采购生物活性材料,2011年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原及天然抗原的设计、表达、纯化、标记、筛选、保存、使用等一整套技术,目前原材料自产率已经超过80%,为国内最高。

新产业的原材料自产率低于安图,原料自给率大约是50%,磁珠和光电倍增管可以自产或者部分自产。新产业的抗原抗体是合作的模式,一部分自己做一部分外包给金斯瑞等公司。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化学发光企业原料采购都极度依赖进口。这,也许能够让我们捋清为何迈瑞收购海肽生物,攻克核心上游原材料环节是公司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夙愿。

二、被牢牢“卡住脖子”的赛道:IVD上游核心原材料

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梳理IVD产业链可以发现,中游和下游的上市公司并不稀缺,尤其是中游试剂厂商竞争十分激烈。本次疫情国内很多IVD试剂厂商由此大放异彩,产品畅销全球,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及胶体金等快诊产品必需原材料在此期间价格成倍上涨,而国内的制造企业对此毫无议价能力。

不仅如此,上游原材料对IVD产品的功能实现和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且从迈瑞并购海肽也能看出,IVD上游原料产业拥有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1、几大核心原料情况

体外诊断原料主要指酶、抗原、抗体等体外诊断试剂的关键原料,以下梳理了三个种类的核心原料:

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抗原和抗体:主要用于各类免疫诊断是最重要的体外诊断原料之一,广泛用于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胶体金侧向层析、荧光免疫侧向层析等检测平台,目前国内市场容量已经接近30亿。

抗原和抗体国际先进企业包括Hytest、Medix、Meridian等,国内许多新项目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国内大部分核心原料的质量仍无法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酶/辅酶/酶底物广泛用于生化、免疫、分子、POCT、凝血、血糖等几乎所有的体外诊断子领域,是应用最广泛的核心生物原料。目前国内的酶/辅酶/酶底物市场约20亿,主要由罗氏、东洋纺等进口品牌主导。

酶制剂相关的产品技术门槛高市场较为零散国内各个细分领域发展不平衡,国内企业在RT-PCR分子诊断领域、凝血、血糖等大量使用酶的体外诊断领域的实力仍较薄弱。部分基础性原料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磁微球/微球/NC膜是磁微粒化学发光、胶乳免疫比浊、免疫荧光、液相芯片、核酸提取等过程的关键材料与反应载体。目前国内磁珠市场约2亿,胶乳微球约1亿,NC膜约2亿,这部分产品国内主流厂家几乎全部采用进口,如Merck、GE、Thermo Fisher、JSR的产品。

近年来国内已有一些团队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核心技术储备,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销售,其生产工艺稳定性与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检验,总体国产化率仍然极低。

2、市场空间和行业增速

随着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体外诊断原料的市场需求相应快速扩大,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3亿增长至2019年的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8%;预计2024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2019-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4%,增速很快。

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3、竞争格局

曾有行业人士断言,如果进口核心原材料一旦断供,很多企业将面临倒闭!虽然这是极端情况,但是从国内原料竞争格局情况来看,这是大实话。

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2019年进口产品市场规模为73亿元,占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88%。

而国产产品市场规模为10亿元,市场规模及占比较小,但发展速度较快,2015-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6%,高于进口产品的增速。

随着国产厂商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预计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将以23.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加到2024年的27亿元,将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三、最具代表性的国产原料厂商

目前在外资原材料企业中,默克的SKU已超过30万种,赛默飞超过10万种,NEB超过2万种,罗氏诊断超过1万种,帝斯曼超过5000种,东洋纺超过2000种。相较于国际巨头的技术积累和强势,我国IVD上游原料行业较国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大部分行业参与者规模小、竞争力弱。

由于原料行业也类似生产型企业具备规模效应,只有企业达到一定体量时,行业话语权、接触的客户群、掌握的资源才会迎来升华,迅速强大起来,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企业:

43亿补短板!“卡住迈瑞脖子”的稀缺赛道,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国内最优秀的一拨IVD原料企业,如菲鹏生物SKU超过1200种、诺唯赞超过500种、瀚海新酶超过300种,这些国产头部企业将成为未来赶超进口厂商的希望,也具备成长为伟大企业的潜力。

1、菲鹏生物(已报创业板)

菲鹏生物是国内领先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供应商,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自主开发了应用于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的基因工程重组、重组蛋白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及复性、抗体工程、免疫原料性能检测、蛋白质理化分析质控、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发酵等多项核心技术,共开发出1200余种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

2、诺唯赞(科创板已过第二轮问询)

诺唯赞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等材料进行研究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酶工程和抗体制备技术平台实现了关键性技术革新,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

公司现有2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拥有500多个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

总结:

这些敢于前行的优秀IVD原料国产企业,是我们突破进口封锁的希望,我们不妨给一些时间,等待它们的成长起来。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瞪羚社,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格力电器耗资百亿回购终于结束,一切蓄力待发雄立东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