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将要分拆上市的比亚迪半导体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22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锦缎,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01、IGBT格局和缺货情况讨论

【1】涨价

IGBT涨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工业那边,汽车这边刚开始微涨。前几天听说斯达出了一个涨价函,说之前利润比较低的东西涨价了。

涨价的原因还是需求大于供给。主要是国外ST、英飞凌产能没有开起来,全球产能都在中国了,订单都来中国了,而本身IGBT国内也就五六家,产能都不大。比亚迪,中车时代,斯达半导士兰微华润微,飞虹微,华虹,扳着手算一家月产能超过2万的业内没几家。

所以初步的判断,涨价应该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中。今年涨价是我从业16年来见过的少见的情况,现在各个行业以及IGBT工艺器件都在缺,今年家电上缺的更厉害。比亚迪自身也在抢产能,所以今年底它可能会缓解,但行业不一定。车需求占比34%左右,还在放量,工业那边家电12月底备货,工业汇川那边也在说紧缺,所以看看明年中比亚迪、中车、先进等各厂产能上来能不能缓解吧。

车载这边我比较熟,现在单车IGBT价值量未来肯定还要涨的。目前很多车还只用在电控上,但电控,转向助力,空调,加热等以后都要用。最普通的车都不会低于1000块钱。常用的乘用车,单驱的也要到1700-1800,甚至到了将近2000块钱,如果双驱4000块钱左右。

所以降价,近一年,看不到可能。

【2】格局

英飞凌份额在下滑,只要不是14纳米及以下这种晶圆,国内厂商的战力还是有目共睹的。英飞凌在车载端IGBT,目前国内份额在我们看来已经在50%以内了,比亚迪目前能干到接近20%。第二是中车时代,二期产能出来和我们差不多。第三是斯达,一个月近1万片。士兰微刚刚起步。

至于产品代际这块,各家叫法不一。从第四代开始,沟槽型到微沟槽,大家都差不多。目前英飞凌领先,电流更大,功耗更小。国内我坚持都是迭代出来了,先在终端验证过的产品,性能肯定好很多。

国内各家的产品定位不一样,这是各家战略路径决定的。英飞凌和中车的主力在650V,750V,斯达也是。比亚迪之前主力在高压这边(中车也有高压),1200V,比亚迪的电池是磷酸铁锂的电池为主,之前设计也就是高压的方案为准,这样有利于快充。现在三元很多采用的都是低电压,选哪个模块跟整个长远布局有关系。

比亚迪现在IGBT也在做650伏。同样功率段的产品1200v,芯片厚一点,差个40-50%.比亚迪他们最早模块封装跟现在市场的封装不一样,不兼容,17-18年才开始对外推,主要内销为主,现在还是。外销长安,广汽啥的刚刚才开始有。

比亚迪IGBT去年收入9亿,斯达1亿。

目前市场格局就是大家都在迭代适配,有融合有竞争,毕竟车载市场那么大,工业和家电也在快速增长。比亚迪想去IPM,士兰微想发力车载,中车从工业到车载,斯达从工业到车载,国产共同蚕食海外对手。

02、比亚迪半导体目前的产能排布

比亚迪的IGBT从收购宁波烂尾芯片工厂开始,不到2亿元。目前宁波厂产能已定,6英寸的产品。3万-4万片每月,听说供不应求,部分产能外部供应,但是很少。

比亚迪实际上去年在长沙收购的第二个厂,8英寸,产能和宁波相当。业内说规划产能在30万-40万片。还有上海先进半导体和积塔电子给他供,先进今年底要上新产能。

所以明年年初比亚迪的产能可能有所环节,但行业整体来看,还没缓解明确迹象。斯达找华虹代工的,说自己想上12英寸产线,但没有2-3年没法出量,唯一就看看中车8英寸的终端适配进展,要去问一下。

目前比亚迪的IGBT中80%以上都给比亚迪自己的车。比亚迪汉也是几乎全部用的自己的IGBT。汉前片区都是用的他们自己芯片和模块,后电区、碳化硅模块也比亚迪自己的。唐宋一个车用两个模块,发电机模块组件,自己定制的4.0的芯片,这两市场外面都没有兼容的,比亚迪今年可能75%~80%估计都是用自己的了。

03、其它

IGBT这边的厂商几乎都在研发自己的碳化硅产品,但目前的流片几乎都在外,台积电中芯国际等。

碳化硅是未来的一个合力方向吧。

此外,业内几乎都在向12英寸开拓产能,各家都不例外。第四代升级到第六代也是大势所趋,大家可能认为IGBT更新慢,但这次四代升级六代各家几乎一致。第6代产品比第4代的产品性能要好,很明确。同样安培芯片,第6代电流输出能力强很多,损耗低。

华为听说也在搞IGBT,但具体不清楚,因为最近业内听说它在到处挖人。之前比亚迪给他适配车端,斯达没进。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涨信号股价向上突破20日均线是什么意思?20日均线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有哪些使用原则需要投资者了解和把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