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龙头的烦恼:虽无近忧,但有远虑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5-26

长春高新从来不缺媒体和舆论的关注。

一个大连大妈,在2008年用5万元买入一个股票,然后居然忘记了,一直持有到2021年,13年时间豪赚100倍,这个一度刷屏朋友圈的鸡汤励志故事,主角就是长春高新。

长春高新之所以能成就13年100倍的传奇,毫无疑问,是因为其子公司金赛药业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

2021年5月21日,这个市值超过2000亿的生长激素龙头,放量跌停,单日市值跌去200亿,甚至带动生长激素行业老二安科生物暴跌13%。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带量采购的传闻;还有人说,是因为核心股东金磊高达800多万股的减持。

其实,资本市场的短期行为包含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上周五这个放量跌停本身,并没有过于深究的价值。

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约。

根本原因还是行业基本面缓慢而微妙的变化:近期无忧,但是远期有虑。

01  

中国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行业,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的样本。

在这个技术壁垒很高的生物制药行业,以长春高新(金赛药业)为代表的中国厂家,无论是从起步的时点还是产品的进度与性能,均不弱于国际同行,甚至在部分产品上有着大幅的先发优势。

仅凭这一点,足以睥睨绝大部分医药同行。

1998年,金赛药业采用第五代技术上市国内第一支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

2005年,金赛药业上市全亚洲第一个生长激素水针,该产品不仅拥有高质量天然结构,且诱导抗体检出率为零。

2014年,金赛药业的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水针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长效生长激素剂型;相比之下,国际巨头诺和诺德的长效水针上市,要等到6年后的2020年。

02

与技术上的成功交相辉映的,是生长激素在中国巨大的商业化成功。

所谓商业化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点是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

2020年,全球制药巨头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销售额77.04亿丹麦克朗,折算人民币59.12亿元;而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收入约52亿元,距离诺和诺德仅一步之遥。

但是要注意的是,诺和诺德面向全球市场,而金赛药业基本只在中国市场销售。

第二点是本土企业对于外企的全面胜利。

诺和诺德、辉瑞、礼来、默克和罗氏,这五家垄断国际生长激素市场的巨头,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存在感。

中国的生长激素市场,金赛药业市场占比为79%,安科生物市场占比为12%,联合赛尔市场占比为7%,三家公司市场占比总和高达98%。

类似的产品,本土企业呈现一边倒的绝对优势,这种现象,绝非价格战或者带金销售可以解释。

03

事实上,诺和诺德的水针自201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当年金赛药业的收入是10亿元。

5年后的2020年,金赛药业的收入已经飙升至58亿元,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却仍然卖不动,在市场份额数据中,只能和其他外企一起被归类在那2%的“其他”一栏中。

是诺和诺德不具备中国市场销售能力吗?绝非如此。毕竟,在竞争更加激烈的胰岛素市场,诺和诺德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归根结底,还是“合规”二字。

按照相关的医学界定,身高数值处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身高数值3%范围以内的儿童,属于矮小身材儿童。

但是,矮小身材儿童绝不能和“生长激素缺乏”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

市场上很多的研究报告,都按照“3%的发病率”来测算生长激素市场空间,纯属偷换概念。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身材矮小的原因非常复杂,真正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者在全部身材矮小儿童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对523 例身材矮小儿童病因分析显示:其中只有115 例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总数的21. 99%

在正规诊疗流程中,判断身高矮小儿童是否属于生长激素缺乏症,必须要进行体内生长激素的激发试验,在试验后通过抽血再来测定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进而得出结论。

然而在家长对孩子普遍的“身高焦虑”之下,大量的生长激素被开给了那些希望孩子“能再高一点”的消费型需求,俨然已经成为“增高神药”,而非满足真正的医疗需求。

如果对生长激素并不缺乏的儿童额外注射生长激素,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长期而严重的副作用,所以无论国内外,生长激素都是一款受到管控的药品。

虽然三甲医院对于生长激素的使用有相对严格的限制,但是厂家、医生、消费者之间自有天然的默契。

2021年5月2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电话沟通会议上表示:

目前公司生长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对公立医院的依赖在减弱,预计未来在民营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在大部分人看个感冒都必须去三甲医院的时代,作为疑难杂症的身材矮小症,其对应的生长激素药品,竟然有70%以上的消费都发生在非公立医院的“其他合作医疗机构”。

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这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相对保守、更重视合规的外企,其生长激素产品为何在中国就是卖不动。

04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一方面,外企也在寻求变通之道;2020年,某跨国制药公司A与国内某大型医疗流通企业B签订协议,双方以合约销售模式共同推广A公司的生长激素产品。

跨国企业的策略很简单:我负责搞定技术难度很高的产品,技术难度更高的销售工作交给本土企业去搞定。

另一方面,本土生长激素市场长期以来由长春高新吃独食的局面即将结束。

作为行业老二的安科生物,曾经只有一款相对落后的粉针剂型,不足以和长传高新抗衡,但是其水针剂型已经上市,长效剂型也即将上市。

此外,还有一堆本土企业在厉兵秣马,对生长激素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

特宝生物的Y型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YPEG-GH)注射液已经处于临床III期,预计2022年上市。

维昇药业TransCon人生长激素进入临床三期,将成为中国首个未经修饰的长效人生长激素,每周一次使用,可持续释放与每日一次制剂同样的人生长激素。

天境生物一款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融合蛋白)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这款药物具有通过hyFc融合技术开发的新型分子形式,前期试验证明与每日注射短效人生长激素的疗效相似。

亿帆医药F-899长效生长激素也已经获批临床,F-899是一种具有高度差异化的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其分子量增大,体内半衰期明显延长,在临床上可探索两周给药一次。

此外还有若干其他企业,不逐一列举。

05

总结一下:

  • 因合规问题可能随时而降的黑天鹅事件

  • 外资企业借道本土销售渠道的迂回进攻

  • 本土制药企业纷纷入局生长激素领域

以上三点,可能是长线的资本对于长春高新真正长期的担忧。短期虽不足以动摇根本,但是长期来看都是灰犀牛。

尤其是后面两点,代表着长期以来一家独大局面的终结;被集采残酷驱赶、只能向高端领域进军以求生的国内同行,可能会祭出更狼性的销售策略以抢夺市场,毕竟大家都不是外宾。

好在长春高新起步足够早,布局足够深,还有充足的时间以筹谋应对的策略。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医药投资部落”,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从炒概念到真落地,工业互联网能降本增效1%GDP?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