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卖3台,高大上的“经皮手术机器人”为什么卖不动?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7-24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氨基财经”,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用来形容国内经皮手术机器人市场最为贴切。

2021年7月9日,医达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一家专门做经皮手术机器人的公司。

根据招股书,2020年在胸腔及腹部应用的精准手术规划市场中,医达健康国内市占率第一,市场份额为36.5%,超过第二三名市场参与者的总和。

但尴尬的是,就算地位显赫,医达健康推出的手术机器人也无人买单。

2020年1月,公司手术机器人产品国内获批,截至2021年3月末累计销售量为3台。对了,2015年该款产品于美国获批上市,至今销量为0。

对于冷冰冰的数字,医达健康的解释是,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未到爆发节点。

事实,真的如此么?

/ 01 /海归创业

对很多人来说,医达健康或许还是一个新面孔,但实际上,它已在精准手术方案领域深耕了18年。

2003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资深会员Qian Jianzhong博士回国创立了医达健康,将目光瞄向精准手术解决方案领域。

如何以最小的手术创伤,实现最大的病变移除一直是医学界的追求,也是不少药企奋斗的方向。医达健康便将目光瞄准了图像处理领域。

这也不难理解。对于医生来说,要想实现精准手术,前提是能够看清楚病灶,只有这样,“下手”才更有准头。

医达健康创立之时,国内CT和核磁共振等设备的成像还主要以2D为主,对病灶的判断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如果有一款产品可以让病灶3D成像,想象空间必然不小。

2005年,医达健康首款产品IQQA-Liver诞生,用于术前智能影像分析。不过,这款产品只是初代产品,并不完美。经过多次升级,2014年医达健康最终推出了“王炸”产品IQQA-3D。

18个月卖3台,高大上的“经皮手术机器人”为什么卖不动?

在手术规划期间,医生先将患者的CT、MR扫面输入IQQA-3D,随后把患者的器官结构重建到eOrganMap,通过3D模式展示患者的器官,便可在术前模拟器官的病变切除规划。 

基于IQQA-3D,医达健康推出了IQQA云平台服务。不同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让资深医生协助经验不足的医生规划手术方案、进行手术。

换句话说,IQQA云平台可以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帮助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发展较慢城市的医院缺乏复杂手术专业知识等问题。

不过,这款产品并没有引爆医达健康,上市至今商业化表现平平。2019年,IQQA-3D产品带来的收入为2005万元,2020年为2001万元。

如果说2020年是因为疫情导致销售场景受限,那么进入2021年疫情影响基本消散,但一季度该产品的收入也不过574万元,增长也并不亮眼。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近十年来随着技术发展,CT三维成像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当前,主流医院医生基本可以通过电脑对病灶有一个清晰的观察。这种情况下,再让医院购买相对同质化的软件产品,显然难度不小。

这一点,Qian Jianzhong博士自然也清楚。IQQA-3D商业化前景受限,医达健康的重点产品已经转变成了经皮手术机器人。

/ 02 /从软件到硬件

说到手术机器人,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海外发达国家,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已十分普及。比如达芬奇机器人,美国很多社区医院都已经配备了这台神器。

医达健康并非选择和达芬奇“硬刚”。手术类型多样,手术机器人品种也是不少。达芬奇机器人属于腹腔镜机器人,医达健康研发的是经皮手术机器人。

18个月卖3台,高大上的“经皮手术机器人”为什么卖不动?

在了解经皮穿刺机器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经皮穿刺。经皮穿刺技术主要用于需经皮穿刺插入导管进行各种心血管造影和经血管介入治疗。

比如,当医生发现患者肺部有结节,需要确定结节的病理结果才能进一步部署治疗方案,因此会为患者进行病理活检,此时就需要用到经皮穿刺。

传统情况下,医生在CT图像的引导下,将穿刺针穿过胸壁进入要取活检组织的部位,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在不能看到穿刺针实时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医生只能通过看CT影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针。这不仅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还有技术水平。

而通过机器人,似乎削弱手术过程中,对于医生个人经验还有技术水平的依赖。

医达健康的经皮穿刺机器人IQQA-Guide1.0,通过术前将影像数据输入IQQA-3D软件,识别目标器官并自动重建出目标器官的空间结构和病变位置。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追踪标记位置,并且在参考影像上和CT的电磁标记位置进行配对。通过电磁导航和红外线导航技术,实时反馈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针头的位置变化。

18个月卖3台,高大上的“经皮手术机器人”为什么卖不动?

传统手术方式,好比以前我们拿着纸地图找地方,而IQQA-Guide1.0就像手机导航一样,告诉你该如何走。

听上去,是不是感觉相当可以?资本市场也是这么认为。2021年3月8日,医达健康完成了PRE-IPO轮融资,总额达1.5亿美金,参与的机构包括经纬中国等大咖。

该轮融资完成后,医达健康估值已经攀升至7.5亿美金,距离独角兽仅一步之遥。而3年前,其估值不过1.24亿美金。

那么,经皮手术机器人能满足资本的期待么?

/ 03 /18个月销量3台

目前来看,很难。

IQQA-Guide1.0于2020年1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用于成人肺部和腹部软组织实体器官的穿刺手术导航设备,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销量为3台。

对医达健康来说,手术机器人要想成功打入医院市场并不容易:准确、高效和成本优势,缺一不可。如若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不可能轻易把钱从医院拿走。

虽然准确、高效是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不会太明显。IQQA-Guide1.0与传统手术的区别,可能只有80分与85分的区别。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使用IQQA-Guide1.0的手术中首次进针成功的概率为76%,而在用CT图像参考的传统方法中这个数值仅为21%。对比来看,前者效果惊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首次进针概率对比。使用机器人平均穿刺1.34次就能成功植入手术针,传统手术平均则需尝试穿刺2.64次。但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医生第二次也可以成功。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有没有手术机器人差别并不会太大。一项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开展的研究显示,经过手术机器人植入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率为98.2%,但正常手术的成功率也有93.1%。

在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医院是否愿意花费数百万元,购置一台手术机器人,显然要打个问号。

即便引进,医生接受程度也有待商榷。在使用手术机器人之前医生需要长时间进行练习,还需要经过大量的培训。一顿操作猛如虎,但与之前手术效果差别不大,这无疑会影响医生的积极性。

对于医院来说吸引力不大,对于患者更是如此。患者最关注两件事,一是效果怎么样,二是贵不贵。

效果方面,手术机器人的确更好,但花费也会更高。因为机器人手术需要额外的耗材,比如机器人需要的手术针等。这些费用目前并未纳入医保范畴,对于患者来说支出会增加不少,因此会有部分患者拒绝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的崛起,是因为解决了一个核心痛点:传统前列腺手术,导致男性不举概率颇高,而它不会。而IQQA-Guide1.0目前并没有给患者一个非它不可的理由。

/ 04 /远未结束的战斗

产品打不开销路,医达健康的收入数据自然不好看。

2019年—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2006万元、2230万元和1026万元,同期亏损额达到2.56亿元、2.31亿元和6721万元。

这也可以理解,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且短期难有大起色。

因此,手术机器人创业公司的短期营收表现参考意义有限,更应该关注的是它们的未来。

可以看到,医达健康的探索之路还在持续。目前,医达健康布局了多款产品,包括IQQA-Guide的2.0版本及对应的耗材。

IQQA-Guide 2.0采用了与IQQA-Guide 1.0 基本相同的方法,但增加了一个机械手臂,通过机械手臂可以自动将手术针定位到相应的位置和角度。

这更像是当前骨科机器人的翻版。骨科机器人同样是采取机械臂导航的方式,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凭借更高的精度,海外市场骨科机器人市场已经开始爆发。

医达健康预计,IQQA-Guide 2.0临床试验将在2022年二季度完成,随后进行产品注册。届时,IQQA-Guide 2.0能否改进医达健康当下的窘境,无疑值得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手术机器人无疑是一个好赛道。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护人员缺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从商业模式来看,这是一个“剃须刀+刀片”的模式,随着机器人销量增加,后期耗材收入也会源源不断。

以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为例,它的机械手臂是一种高值耗材,每条手臂使用十次后便需要更换。财报显示,从2009年起,达芬奇耗材服务的收入就超过了机器人的收入。

同样,IQQA-Guide1.0的外科手术针、电磁导航系统等耗材目前均来自第三方公司,当其成功实现商业化后,耗材未来也可以成为医达健康有力的业务增长点。

当然,前提是医达健康的手术机器人,真的有市场。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涨停板和跌停板?st股票第一天几个跌停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