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成长均衡分不清?一文搞懂基金风格!长期亏损的基金该不该卖,都快抗哭了!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2-06

价值成长均衡分不清?一文搞懂基金风格

  基金风格是今年的热议话题,基民都不想买到风格漂移的产品。而要想买到风格稳定的基金,要先搞懂基金风格。

  要了解基金的风格,要先要了解一个东西——晨星股票投资风格箱。这是晨星公司创造发明了的,对每只基金的风格进行分类:除了对基金投资风格的分类:价值、成长、平衡;也对大盘、中盘、小盘做了区分。

  而不同风格的基金风险水平也差别较大,下图是不同风格基金的风险分布。

价值成长均衡分不清?一文搞懂基金风格!长期亏损的基金该不该卖,都快抗哭了!

  大盘、中盘、小盘主要是根据基金所投的股票市值划分,更能体现基金风格的是价值、成长还是均衡风格。

  价值风格

  价值型基金经理都会购买那些他们认为价格大大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即低估值的股票。但他们会争论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不同的人对有价值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定义。

  几种常见的价值基金投资策略:

  深度价值型基金:深度价值风格,更关注股票的静态价值(当前价值),买入目前价格相比内在价值显得较低的股票,并预期股票价格会重返应有的合理水平,主要赚取价值回归和估值波动的钱。该基金持仓以低PE、PB、PS的股票为主,或者是估值处于历史估值区间较低的位置。

  相对价值型基金: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商业逻辑、市场竞争及监管环境不尽相同,市场给予各个行业的估值及预期也是千差万别。事实上投资人会发现在景气度较高的行业中很难找到“便宜”(PE或PB等估值指标很低)的股票。相对价值型基金经理在深入研究分析行业估值逻辑和公司基本面后,精选并投资于与同行业中或类似企业相比市场估值(PE或PB等指标)较低的股票,期望未来公司股价会恢复到市场平均或以上的价格。

  红利价值型基金:红利价值型的基金经理更偏爱于高股息及股息稳定增长的公司。这是由于长期维持较高股息的公司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其所处行业竞争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公司通常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新投资(新投资意味着更大的经营不确定性风险)。同时稳定的红利现金流收入也能提高投资组合的安全底线。历史数据证明,高股息率的公司在市场大跌的时候具有更好的抵御风险能力。

  成长风格

  成长型基金,是指以追求长期增值为投资目标的基金,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信誉好、发展前景好、利润较高的成长型公司的股票。

  成长型基金有以下3个特点:

  1、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会承受较高的风险;

  2、在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的同时,会选择收益较高的股票来进行投资;

  3、选择高成长性的公司进行投资。

  成长型基金又分为积极成长型和稳定成长型两种:积极成长型基金追求资本长期增值,但在目标选择上更偏好规模较小的成长型企业,风险高收益大;而稳定成长型则一般不从事投机活动,追求的是资本长期增值,以稳定持续的长期增长为目标。

  平衡风格

  均衡策略又叫GARP策略,既要找寻具有持续增长潜力但价格合理或低估的股票,又不会一味追求成长性而忽视股票价格,从1到N的成长,而不是0到1的那种成长。

  平衡风格,也可以理解为价值成长兼顾,可以是靠选股,价值属性和成长属性兼备;也可以是靠配置,成长股价值股搭配。

  除了九宫格透露的基金风格,查看基金的持仓也是了解基金风格的一个途径。

  检查基金的行业集中度

  检查基金相对于同类基金的行业权重,以查看该基金是否在特定的市场领域配置了过多的资产。行业集中的基金要查看基金经理是否擅长该行业,还是仅仅因为近期该行业涨的好,就做行业轮动。

  了解基金的持股集中度

  每次季报披露之后,我们最关注的信息就是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除了关注基金经理前十大买了什么,也要看前十大基金持仓集中度,持股集中的基金风险要高于持股分散的基金,相对来说波动更大。

  关注基金的换手率

  换手率可以衡量投资组合在过去一年中发生了多大变化,并显示出基金经理通常的持股期限。例如,换手率为100%的基金,平均持股期限为1年;换手率为300%的基金,平均持股期限为4个月。

  低换手率:挑选股票并长期持有,风险相对较低;高换手率:频繁地买进和卖出,可能比较激进。

  以上都是主动型基金的风格,其实被动指数基金也有风格分类,不同风格对应的指数基金如下:

  价值风格:什么是价值指数?通过价值因子计算风格评分,按照得分排列形成指数。目前有基金跟踪的价值指数主要为180价值和300价值

  成长风格:成长因子包含三个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内部增长率。成长指数主要有300成长,但没有基金跟踪。

  大盘风格:一般来说,大家常用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等指数代表大盘风格;

  小盘风格:用中证500指数代表中盘,用中证1000、国证2000等指数来代表小盘风格;

  质量风格:质量风格更加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赛道属性,质量风格追求超长期的稳定性成长,超额收益高,波动率较低。

  质量风格的指数基金主要有:沪深300质量低波指数、中证500质量成长指数、MSCI中国A股国际质量指数。

  红利风格:红利风格的基金其持有的个股一般具有较低的市盈率、市净率和较高的股息率。因此,属于比较保守的投资风格,对股息率的要求很高。

  红利风格的指数基金主要有:上证红利指数、深证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

  为什么要了解基金风格,了解基金风格有什么用呢?

  1、为了更客观地评估基金经理的投管能力

  由于市场风格经常发生切换且难以预测,当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市场风格契合时,往往都会有不错的业绩表现;相反,当投资风格与市场相悖时,则表现欠佳。然而,市场风格的变化已超出基金经理实际能力控制范围,这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常常导致我们难以客观地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因此,为了剔除短期市场风格因素的干扰,从投资风格角度对基金进行分类,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基金经理的能力。

  2、便于投资者筛选基金和做资产配置

  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在不同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而投资者大多又缺乏有效的工具或手段来识别基金的投资风格并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基金。另外,部分希望构建分散化或均衡风格基金组合的投资者,也可能因无法有效识别基金风格而导致最终构建的组合风格集中于成长或价值,难以实现资产配置目标。按投资风格对基金分类有助于帮助投资者依据风格来筛选基金并进行分散化配置。

长期亏损的基金该不该卖 都快抗哭了

  对很多基民而言,频繁交易、“拿不住”基金是他们基金亏损的原因之一。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40%以上的基民单只基金平均持有时长不超过1年。

  而我们也通过数据测算告诉大家,持有时间越长,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但是,和“拿不住”同样棘手的,还有“硬扛着不动”。

  比起那些喜欢快进快出、频繁交易的选手,这类基民显得“非常有耐心”,即使基金亏损也不轻易赎回,反而亏得越多,继续持有的意志就越坚定。面对长期亏损的基金,即使亏了快50个点,还是面不改色。

  为什么一直亏损却还是不想卖出?

  因为不想面对亏损的事实——只要我不赎,我就还没输;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金钱及时间成本,不想就这么算了;因为既然已经亏了这么多了,再等等说不定有反弹 ……

  总而言之,“坚持”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看好自己手上的这只基金,而是因为人性的弱点:亏得太多,放不了手,也不舍得回头。可是,这种“硬扛”精神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结果,死守着业绩长期不佳且没什么上升空间的基金,可能错过更多赚钱的机会!

  那么,如何判断亏损的基金应不应该卖出,有没有“扛”的价值?对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基金亏损是由客观因素造成,还是主观因素导致。

  何为客观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整体行情不好,或者说正值市场风格轮换,你购买的基金重仓的行业或股票刚好处于低谷期。当你的基金持续亏损时,先看看市场行情如何。

  如果发现大家都在跌,或者虽然整体行情还可以,但你的基金重仓的板块全都跌得厉害,那你的基金出现亏损或是正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保持耐心。

  因为市场风格切换是A股常态,把时间拉长来看,没有永远的风口,也没有永远的低迷。如果你相信A股市场未来可期,如果你相信行情还没见顶,那就给自己、给基金一个机会,再等一等。

  何为主观因素?

  也就是基金本身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由于基金经理操作所导致的,所以当你发现这只基金有且不仅限于以下问题时,就需要小心了:

  1、业绩长期跑不赢大盘

  没有基金经理能在每个阶段都跑赢大盘。在A股行情比较好,对于偏债、低股票仓位的基金,跑输大盘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行业主题基金或是风格鲜明的基金,如果不在风口上,可是会跑输大盘。但连续三四个季度都跑输大盘,特别是市场风格轮动到基金持仓风格时,依然没有超额收益,这样的基金就要谨慎持有了。

  2、频繁更换基金经理

  我们常说,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优质的基金,与其背后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一只基金而言,它的基金经理就是其“核心资产”。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就需要引起我们重视,而首先要关注的是换人的原因:

  1)绩优跳槽:

  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会有其深刻“烙印”,一旦发生变动,对业绩影响往往不小。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明星经理离职之后,原管理的基金业绩不再出彩的情况。

  但并不是每个绩优的基金都与其管理者有强关联。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往往有基金公司庞大的投研团队,因此我们首先还是要评判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实力对基金表现的影响。

  如果这家基金公司的其他类型基金业绩表现都还不错的话,说明这个公司团队的投研实力和投资理念,对基金业绩影响不小,即使原本的基金经理离职,顶上来的新基金经理或许也不错,可以继续保留观察。

  如果这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只是一强多弱,就表明其整体不具备非常强的投研实力,对基金经理的依赖比较强,这时就应该卖出换基了。

  2)业绩差被淘汰:

  可以淘汰不合格的基金经理,对于基民来说是好事。这种时候,我们可以给新基金经理一个机会,查下这位的历史业绩。

  与短期业绩相比,近3年、近5年的长期业绩通常更能反映基金经理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点。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新任基金经理以往管理的基金类型,术业有专攻,即使以前业绩好,如果是从管理股票型基金跨界为管理债券型基金,是否会“水土不服”也很难说。

  当然,秉着“不砸自家招牌”的原则,如果一只基金原本业绩不错,基金公司一般也会让能力相当的基金经理来接管。

  3、重仓股踩雷

  对于主动管理类基金而言,面对基金重仓股的调整,我们要评判的并不是这只股票,而需要观察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选股能力、应对方式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一看基金经理的持股集中度,分散投资、持股比例低的基金影响较小。一般来说,有些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偏爱分散持股,即使前十大重仓股暴雷,该股票的持股比例也仅有2%、3%,对整体净值的影响不大,而且基金经理也比较容易去调整仓位。

  二看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警惕频繁踩雷的基金经理。A股的踩雷故事太多了,如果基金经理偶尔踩雷可以归咎为经验不足,但如果重仓股频繁暴雷,那可能就是基金经理的选股水平不行,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卖出了。

  三看基金经理的应对方案,在暴雷以后是及时卖出还是继续坚定持有?举个例子,如果某基金的重仓股跌停,基金净值当天出现波动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没有波动,基金经理可能已经提前卖出了暴雷股,就更加不用担心了)。

  但之后,基金经理会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股票卖掉,认赔出局,二是继续持有,认为股票被市场错杀。如果下一次当这只股票反弹、市场进行纠错时,基金净值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表现,那就说明了基金经理已经卖出。

  4、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策略失效、业绩平庸

  为什么规模和业绩难以两全?想要明白这个问题,得先理解基金投资的价值从哪里来。

  主动型基金的投资价值就体现在能够持续地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而基金的超额收益水平,实际上就是基金投资策略的执行结果。这里边有两个关键变量,投资策略,投资能力(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策略的执行结果)。这两个变量都影响着一只基金的规模上限。

  1)投资策略

  基金的投资策略可以类比为一个企业的“赛道”、“商业模式”,基本上决定了一类基金的规模“天花板”。这里面的原因是:投资策略决定了基金可能会捕捉到什么样的投资机会,而投资机会,并不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增多。所以不同的投资策略,能够容纳的资金规模不同,进而采用该投资策略的一类基金的规模上限也不相同。

  举个例子,打新策略,合适的资金规模可能就是在2-10个亿之间。规模过小,不能满足打新的门槛要求,也没有足够资金配置低风险资产来降低组合波动;规模太大,打新的收益就会被大大摊薄,导致策略失效:因为新上市公司就是那么多,中签率大概就是那么多,每只新股可能赚到的钱的绝对金额,大概也就是那么多。正是因此,我们看到市场上大多数打新基金以及量化对冲基金的业绩都受其规模影响很大。

  2)投资能力

  如果说投资策略决定了一类基金的规模上限,那投资能力就决定了具体某一只基金的规模上限。同样的策略,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可能会大大不同,这里面起作用的就是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举例来说,采取同样的“捡烟蒂”投资策略,能力圈小的人,只能在一两个行业里找机会,能力圈大的人,却能够在全市场找机会,甚至是在全球市场找机会,两者能抓住的投资机会自然是天壤之别。因此,投资策略类似、投资风格类似的基金经理,由于投资能力的不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金规模也会有巨大差别。

  当基金规模达到了投资策略与投资能力决定的规模“天花板”,规模从持续扩张就可能导致策略失效、业绩平庸,买入后可能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高预期。

  面对以上这些情况,与其硬扛着不放,不如趁早卖出,转换成历史业绩优秀、且表现相对稳定的基金,或者简单透明的指数基金。不要等到泥足深陷,亏得越多,就越舍不得抽身。

  最后总结来看,无论是追涨杀跌,还是硬扛不卖,都逃不开“人性”二字。

  初遇风险时,迅速撤离,在深陷其中时,又觉得再坚持一下,可能还有回转的余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损失。可投资往往都是逆人性的,想要在投资中获得超额收益,理智分析、灵活应变比跟着感觉走靠谱得多。

  所以,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扛,什么时候该撤了吗?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什么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基金人最全摸鱼指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