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0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一页,近代史的发展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那时候的人和事,在动荡大时代的见证下,更显激昂与振奋。

因此,基于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措施,影视剧肩负的社会宣教责任,以及真实事件的精彩度与可看性,近代史一直是影视作品的主要呈现对象。特别是其中的人,一举一动,牵动着戏里的局势与戏外的观众。

而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创作的多元化与观众审美的提升,这些人物的影视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角色人设,早期人物形象单一,正面人物“高大全”,对立人物“奸损滑”。到了中后期,人物的输出更有立体感和多面性,正面人物有普通人的小缺点,对立人物则是毁誉参半。简而言之,更有“人性”。

于演员表演,早期作品的主演均为外形高度相像的特型演员,以专职饰演毛主席的古月为代表。到了2000年左右,职业演员开始出演著名近代人物,自唐国强在电影《长征》饰演毛主席起,越来越多的名人影视形象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根据呈现的效果来看,在演绎名人方面,职业演员通常有着自己的风格与对人物的理解,既能无限放大名人在事业上的某个特性,又能演出其在普通生活里的人物弧光,让角色兼具艺术魅力与真实感。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2010年,献礼电影《建国大业》正式公映,片中“数星星” 一样的明星阵容让红色题材“明星化”成为了主流现象,并且延续至今。而这其中,陈坤饰演的蒋经国堪称是明星演绎名人的经典案例,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评价,曾经有无数网友说到:看到蒋经国三个字就想起了陈坤的脸。

现如今,正值建党100周年,红色题材再度成为了业内焦点。仅在近期,就有《理想照耀中国》《大浪淘沙》播出。不久前的2月,则有斩获“白玉兰奖”8项提名的《觉醒年代》问世,7月,由主旋律掌舵人黄建新联合郑大圣执导的《1921》将登陆全国院线。

值此契机,烹小鲜(Pengxx01)试图以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形象入手,分析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不同于古代历史只有文献和画像做参考,近代史的人物有真实的影像留存于世,观众知道他们的样貌外型和生平事迹,这无形中提高了编剧的剧作难度。

体现于剧作维度,即角色的人物性格、叙事语境和情感关系。

以毛主席的形象为例。早期以电影《开国大典》为主的纪实性作品中,所呈现的是标准的“伟人”形象,励精图治,雄才大略,行为举止带有光环,但是亦有些不接地气。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到了电影《建国大业》,这一点有所改善,片中难得呈现出毛主席醉酒的一幕,更易从情感上打动观众。至电影《建军大业》,影片用远景加特写的方式,展示了毛主席游泳的画面,使之形象更有生活气息。

而在2019年公映的电影《决胜时刻》里,作品更是用很大的篇幅表现了毛主席与家人朋友的温馨时刻,以对身边人的“小爱”侧面折射出对人民的“大爱”。他会帮身边的警务员追逐爱情,他会和女儿一起在庭院里玩耍,他会听取儿子的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上述为中年毛泽东的影视形象变化,而关于青年毛泽东的影视形象,2007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用浪漫的笔法刻画了毛泽东在青春时代的求学故事,以及期间的友情与爱情。

剧中的毛泽东一改往日运筹帷幄的成熟形象,传递出年轻人特有的意气风发与神采飞扬,令人耳目一新。其演员造型也做了较大的改变,不是传统分头的造型,而是用更显精气神的板寸,饰演者谷智鑫的形象气质也与以往的演员大相径庭。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日热播的《觉醒年代》,同样是展现青年毛泽东的英姿,《觉醒年代》还是采用了大众熟悉的分头长衫造型,但是在摄影运镜方面,剧集以诗意的表达,输出了人物意象化的效果。

广受赞誉的出场即是如此。倾盆大雨,朱门死骨,青年毛泽东怀抱《新青年》,奔跑于世间百态中,他明明满身泥泞,却看起来一尘不染。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讲述“建党”的作品,《觉醒年代》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主视角,是少有的,不是以毛泽东为第一主角的剧集。某种程度上来说,开辟了红色题材的创作空间。

由此,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与突破,创作者在不断拓展相关语境,哪怕是观众最为亲密的人,也在努力做不同维度的呈现,使之在贴近普通人的情态里,突显高光时刻。

这样以来,人物的形象既能引发观众共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用观众最为舒适的方式,输出人物的光点,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如果说人设和故事线是编剧架构在真实历史之上的一度创作,那么演员的表演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二度创作,他们的出色演绎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甚至是画龙点睛的效果。

其关键点在于“神大于形,型大于表”,也就是说演员未必要形似,但是一定要神似,人物所传递的内在特点一定重于表象。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以《建国大业》中,陈坤饰演的蒋经国为例。陈坤本身与真实的蒋经国外形相差巨大,但是硬是靠着扎实的演技,演出了青年蒋经国的性格特点。

无论是出场的冷漠遥望,质问孔令侃的掷地有声,还是与杜月笙关于“打老虎”的强势对峙,亦或是在南京音乐台与父亲的促膝长谈。几场戏里,陈坤分别用坚定的眼神,抽动的嘴角以及刚正的肢体语言,精准诠释出蒋经国在夹缝中的决心、无奈、热情与困惑。

凭借《建国大业》的精彩演出,陈坤拿到了第3届华鼎奖中国年度最佳电影男演员奖。这在一部群星云集的电影中实属难得,堪称众星捧月。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作为当年度的票房TOP3,《建国大业》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主旋律商业化的大门。影片邀请头部演员出演对立人物的创作方式,在今后被广为运用。一方面,加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商业卖点。

片中的蒋介石由张国立饰演,自他之后,陈道明、张震和霍建华分别在《一九四二》《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中出演过蒋介石。

在角色诠释上,四人各有特点,不过均着力于塑造蒋介石性格中的某一面,外化于微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实现神似。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张国立演绎的是面对着大势所趋,人物的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陈道明是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紧张与决策,这个视角在影视作品中鲜少可见;张震演绎的青年蒋介石非常有犀利感,另外身上还有着区别于同龄人的隐忍;霍建华的表演则侧重于突出蒋介石张狂的一面。

依照影视的创作规律,正面人物决定着作品水平的基本线,而对立或者反派人物决定着作品质量的天花板。

在这样的前提下,后者的演员显得愈发重要,演得好,大放光彩,演得不好,众矢之的。而好与否的标准,取决于演员透过神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

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近代人物如何影视化?|红色题材方法论

由于特殊的宣传作用,红色题材会长久存在,其中的人物呈现永远是创作者的重点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笔法要结合普适性的价值观,也要贴近年轻观众的思维,方可起到社会媒介的责任。

就此,现在最热的《觉醒年代》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尽管里面关于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的部分情节遭到了网友的质疑,但是并不影响民众认识与理解整个历史大事件,以及革命前辈在当时的先进思想与人格中的闪光点。

毕竟,择“人”之光芒,启“民”之思想,才是此类题材的创作意义。

编者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烹小鲜”,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美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鸿蒙”系统正式降临,中国操作系统已经完美实现国产替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