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需要“正面刚”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7-05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悦幕中国电影观察”,作者:七月,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从2009年《建国大业》的上映,到当下《1921》《革命者》的同台致敬,主旋律影片已经越过了12年的发展时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重塑了“主旋律影片”的概念,还实现了类型和题材上的拓宽,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主旋律影片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除了排片占比和上座率的明显提升之外,根据有关媒体的统计,在2017年到2020年的三年内,主旋律影片已经累计了235.1亿的票房成绩。

不过,对于日渐常态化、数量不断增多的主旋律影片来说,这一数字远没有达到相应的市场顶点,至少特殊化的今年会有连续不断的主旋律影片入市,这在之前的市场环境里是少见的。

实际上,主旋律影片关于“大事件+小人物”的多样化呈现,基本上得到了大众的充分认可。在这一内容层面上,还能进行哪些创新可能无法再轻易地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集中在“主旋律影片怎么拍‘大事件+大人物’”上的疑问依然存在。

而抛开内容创作的问题不看,《1921》和《革命者》对于同一段历史进行不同方向的解读,已经能够就此实现一定的解答。毕竟,对于接下来的重大历史节点来说,仅仅靠着聚焦“小人物”的创作内容,并不能完全实现时代需求,更具影响力的“大人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尽管像是《1921》上映前因明星出演伟人引发质疑,但这种“配不配”的争议从未断过,至少目前来看,观众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年轻演员们带来的惊喜。

1青年演员的可能性角色适配度。

主旋律影片需要“正面刚”

从《1921》和《革命者》来看,这两部主旋律影片的一大共同点在于,演员阵容的年轻化。

以《1921》为例,包括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黄轩饰演的李达在内,这群平均年龄28岁的“一大代表”都是由一众年轻演员来呈现的。而《革命者》中李易峰版的毛泽东、韩庚版的蒋介石等也是如此。

实际上,之前《1921》发布海报官宣百位演员阵容以及他们所饰演的角色,这个新人含量较高的阵容引发了不少的质疑,比如王源适不适合演邓小平、应不应该是朱一龙演周恩来等。虽然《革命者》当时的官宣声量不及《1921》,但也多多少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出演名人伟人的演员,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影片的争议点,但未曾停过的“配不配”争议更多的集中在影片上映之前,即大众质疑这些流量演员的已有印象是否适合那些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人物,并没有过多地延伸到影片的映后评价,也不会上升到对影片的否定。

像是如今观众觉得唐国强饰演毛泽东是“非他莫属”,但最初《长征》选角当时被视为“奶油小生”的唐国强,其实出现了不小的争议。而“建国三部曲”启用大量明星演员参演,也是争议满满,但不少青年演员凭借出演了《建军大业》而提名百花奖,至少能够证明他们获得了认可。

回过头来看《1921》和《革命者》,目前的争议更多的是集中在影片本身,而不是青年演员适不适合饰演某位伟人,反倒不少观众从中收获了惊喜。像是在《革命者》中,韩庚饰演的蒋介石受到了一定的好评,李易峰饰演的毛泽东是很多观众想象中意气风发的样子。

不仅如此,从2009年到2021年,在主旋律影片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形似”的特型演员消失不见之外,还伴随着唐国强等一代专业伟人演员老去。对于需要与年轻观众走得更近、产生共情的主旋律影片来说,年轻演员成了必然选择,是内容质量和市场卖点的双重需求。

在《1921》和《革命者》中,大众能够看到不少年轻演员的可能性,至少接下来的主旋律市场不会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

只不过,对于同台对擂的《1921》和《革命者》来说,两部主旋律影片聚焦于同一段历史,出现的角色也基本相同,尽管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但不同的演员诠释同一角色,难以避开观众的横向对比。这其实并不利于这两部影片的市场表现,接下来还会有类似《1921》和《革命者》的“同属”主旋律影片出现,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具体来看,同样是陈独秀一角,《1921》中由陈坤饰演、《革命者》中则由秦昊饰演,但在不少观众看来是有争议的,陈坤版陈独秀多了一些个人色彩,比如短评中的“阴柔”,秦昊版陈独秀似乎“较为平常”,跟想象中相差不大;而相较之下,对于《1921》中的王仁君版毛泽东和《革命者》中的李易峰版毛泽东,观众觉得没有太大的区别。

2创作的新角度更多新鲜感。

对于《1921》和《革命者》来说,影片内容都“重现”了100年前的特定历史事件,这两部内容大背景相同的主旋律影片选择在同一档期进行上映,在之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大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

 1921》和《革命者》敢于同台对擂的最大原因在于,这两部主旋律影片通过不同的创作视角、采用不同的创作方式“呈现”了这段建党历史。

借此,《1921》和《革命者》区别于之前的大部分主旋律影片,能够分别给到观众不同的新鲜感。

从《1921》来看,一方面影片选取了李达、王会悟夫妇作为一条主要故事线,展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生活细节,这是此前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中鲜见的角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影片选取了一个国际化的横切面,添加了当时“共产国际”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等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态度,通过更大的格局来“还原”历史现实。

至于《革命者》,则是聚焦在李大钊这一人物身上,不同于以往的人物传记,影片采用了交叉平行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在李大钊即将被绞刑的38小时倒计时里,通过张学良、庆子等不同视角回忆了守常先生的这段革命历程。

实际上,对比“建国三部曲”更多的是一脉相承,基本上是以“大明星、大场面”为主要特点,呈现历史的方式还是注重纪实,同样以“大事件、大人物”为主题的《1921》和《革命者》已经能够看到实打实的“创新”进步,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1921》的映后短评中,“叙事节奏有些散”、“支线有点多”等批评较为常见,影片需要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毕竟,抛开顺序叙事党的革命历程,需要面面俱到一系列重点,有着不小的创作难度不谈,《1921》经历了删减修改,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过,《1921》的创作内容出现了这些问题,不应该是大众对影片的国际化视角进行否定的“底气”,影片关于“国际化创作视角”的思考方向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成果差强人意而已。

而对于《革命者》非线性叙事的质疑,也是如此。

3主旋律的更多任务不止是“小人物”。

纵观《1921》和《革命者》之前出现的大部分主旋律影片,像是《湄公河行动》关注普通缉毒警、《中国机长》根据实际航班备降成都事件改编,

“小人物”可以说是这些主旋律影片创作的一个基本命脉。

其中,随着《我和我的祖国》在国庆档一举夺冠,主旋律影片迎来了一个新的拐点,“主旋律影片还可以这么拍”、“导演还可以这么组合”等成了大众关注的重点。

一时之间,主旋律影片基本都向着“大时代+小人物”的创作方向前进。

实际上,经过了2年的发展,国内观众已经普遍接受了这种以历史大背景下共情小人物为主题的主旋律影片。但是,在主旋律影片逐渐常态化、数量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仅仅聚焦“小人物”的创作内容是不够的。

尤其是,包括2021年在内,接下来还会有不少的特殊历史节点出现,聚焦“大时代、大事件、大人物”的主旋律影片必然会成为重点。

毕竟,对于主旋律影片来说,没有什么内容会比向认知度高的名人伟人致敬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这是“大人物”创作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1921》聚焦李达夫妇、毛泽东,还是《革命者》以“南陈北李”的李大钊为主,这种主旋律影片显然是与之前的“小人物”创作有着极大的不同,尤其是相比10年前的《建党伟业》,都能够为同类影片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那么,《1921》和《革命者》的市场表现就承担着不小的产业意义。目前来看,这两部主旋律影片的票房成绩分别为2.4亿、4700万,大众接受度其实还缺了一把火。

与此同时,对于接下来的主旋律影片来说,距离重大历史题材越来越远的年轻观众是需要攻克的受众群体。主旋律影片想要与年轻观众产生更多的时代共情,源源不断的新鲜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倒逼着主旋律影片不断寻求创新。

抛开目前年轻观众的接受度是否够高不谈,至少作为致敬建党100周年的重要作品,从不同视角展现党的革命历程的《1921》和《革命者》,能够带给年轻观众不同于“建国三部曲”主旋律影片最初印象的新鲜感,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接下来的主旋律影片无疑要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中国电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欢喜牵手黄渤,背后递进的三层野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