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什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什么?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1-10-17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由核心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经理的聘用、激励与监督问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理的选择应当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从竞争的经营者市场上选择。[插图]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经理的选拔却不是由所有者决定,治理结构而只是由所有者的代表即相关国家机构决定;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经理的选拔具有典型的行政选拔的特点。它治理结构不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而是通过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选拔。作为选拔者的官员不用承担被选拔者经营不利的后果;而被选拔者,上市公司即国有上市公司的经理则可能更看重政治业绩而不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更关注公司的短期业绩而不是长期业绩,这样就会导致经理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对经理激励的目的是让经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委托人即所有者的利益目标,这也是公司治理理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对经理的激励手段主要有工资、奖金、年薪制等,有的还实行了股权激励。从短期激励效果看,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经理的激励效果显著。由于弱所有者、强经营者的治理特征,上市公司经理拥有事实上的公司控制权,但却没有剩余索取权,因为剩余索取权归国家所有,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对应的情况下,他完全有动机与条件滥用控制权以实现权利寻租,通过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权利寻租实现的利益或许更大于常规的激励措施。这将更容易引发国有上市公司经理在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和经济上的道德风险,造成其逆向选择。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股权结构决定和影响公司治理。由于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自身特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导致其形成了与民营上市公司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公司治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上市公司治理方面。Berle和Means最早发现,随着现代公司制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趋势。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发了委托—代理问题;而从契约经济学角度而言,这是上市公司治理由于契约的不完善性引起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本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整个公司治理实质上就是如何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所存在的利益相关者关系问题。委托—代理理论发展至今,主要上市公司治理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委托—代理问题;第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而言,主要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即核心委托—代理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其所有者是全体劳动人民,在事实上由上市公司治理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国资委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或投资机构等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负责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行使具体所有权。在体制未能完全转型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这种特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安排,仍然导致了政企不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这导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治理问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从基本特征看,上市公司治理这就是弱所有者,强经营者。经理是国有上市公司的“一把手”,拥有高度的控制权准则,国有上市公司形成了典型的“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的基础是“一把手负责”。上市公司治理这导致核心委托—代理问题突出,并由此引发了其他相关治理问题。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上市公司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控制权是什么?公司绩效怎么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