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确实买入了!没嘴硬!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12-07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价值成长”,飞鲸投研经授发布 。

随着降准消息的落地,地产产业链和大金融这几天抗过了大旗,也不知道这种事态可以持续多久,反正过去2年来这些板块涨几天就熄火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临近年底资金有避险需求,这些板块本身估值又不高,确实也该涨涨了。

今天咱不聊这些,我想再和大家聊聊中概股的问题,也是最近大家毕竟关心的问题。

*****

一般来说,对于指数基金的投资,其实就两种方式:

要么就右侧买上升趋势的基金,这种基金不适合定投,要买就一步到位,或者你可以分批买入,但不要定投买入。

不然的话,很容易这样:

昨天我确实买入了!没嘴硬!

要么就买短期逆势,但长期逻辑不改的标的,只有这样的标的才能走完一段完整的微信曲线:

昨天我确实买入了!没嘴硬!

但这种方式,最难的倒不是买什么,而是心态。

可以负责任的和大家说,短期处于逆势的标的,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基金,鬼故事都会不断的爆出来,而这时候又因为你的账户长期处于一个浮亏的状态,你的心态就很容易被这些鬼故事影响,从而没有坚持下去,然后微笑曲线只走了一半,就没有然后了。

ps:别说行业基金了,18年就连沪深300指数都有人唱空,都说沪深300没前途,上证指数要回到2000点以下。

你说以上两种方式,哪种好?

我觉得哪种都有优劣。

第一种容易成本越买越高,最后大趋势不在了你就高高挂在了旗杆上,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第二种虽然成本越买越低,但一般人扛不住,自己不看市场还好,可问题是,这时候市场上对于普遍下跌的板块都会有鬼故事,大部分人又不可能不看,所以这个过程很难熬。

因此,我到现在为止依然觉得,不管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最重要的永远是你买入前的规划。

买什么?怎么买?买多少?买多长时间?

这些都是买入某个标的提前自己有个大致的规划的。

为了避免我们看走眼,然后自己再选上3~5只基金均衡配置一下,最好有1~2只宽基托底,这样岂不是很舒服嘛。

难的是什么?

是人性。

又想买了立马涨,又怕涨了没买够。

*****

我昨天确实又买了互联网,因为中概互联ETF溢价率太高,所以我用了中概互联LOF取代替了,当时的溢价率是负的。

昨天我确实买入了!没嘴硬!

但有的朋友说我装13,说我估计内心都快奔溃了,还嘴硬。

哈哈。

我一直以来的计划就买10~20w,买1年到1年半,从7月开始买,一个月买1W,现在总共才买了5W左右,目前整个过程才走了1/3,大家换个角度说,我到底有必要害怕嘛?

这个就和你计划买1~2w,结果现在才买了5000元,而买入的标的不是个股,是一个指数基金而已。

我要是当初是直接一步到位梭哈买入,我现在大概率不会继续加码了,因为到了上限的标的我都不会轻易加仓。

但咱这是定投,本身就加入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而且成本越买越低,这谈何难受的?

假设2元买10000元,1元又买10000元,真实的成本其实是1.33元,并不是大家想象的1.5元。

因为同样的钱,跌下来买的股数反而越多,从来可以大幅度的拉低成本。

*****

客观来说,现在中概股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美股退市,也不是估值本身,而是你是否看好它的未来?如果看好你愿意买多少?

站在当下来看,这是一个有极大分歧的板块,市面上的观点众说纷纭,看多和看空的人互道SB,但别人说不重要,因为你赚钱亏钱和他人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想。

你看好,咱就买,你不看好,就不要买。

这是投资的基本逻辑。

就像我这人喜欢盘文玩,我喜欢,所以我愿意花大几百几千的买一对核桃,可我周围的朋友有很多不喜欢这种东西,你让它们花一百买一对核桃,就算这个核桃在怎么好看,但在它们眼里,还不如买一条烟实在。

投资也是如此。

有的人喜欢这个,有的人喜欢那个。

买一个标的一定是站在你自己是否看好的基础上来说的。

很多朋友不知道自己看好啥,然后我好心和大家分享了我看好的标的,从怎么规划,到怎么买,到我怎么思考的,说的明明白白,结果常常是这样的:

昨天我确实买入了!没嘴硬!

老实和大家说,互联网未来会怎样,我毕竟不是上帝,未来我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我知道的是,我对这个标的的规划,肯定是在我自己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去投资的,而不是贸然去进行的。

不愿意承担风险,又想博得高收益,这在投资世界里几乎是不存在的,想赚20%的收益,前提是你得有能力承受20%的回撤,同理,想赚50%的收益,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能力去承受账户50%的亏损嘛?

盈亏同源。

如果连指数基金的波动都承受不了,那完全可以去选择一个靠谱的固收+甚至是债券基金。但尽管这些品种,也都有一个潜在5%以内的回撤。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上证指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财华洞察|金力永磁“A+H”倒计时,百倍估值“神话”在港能否延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