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未过审,烧钱的医准智能还能在资本助力下走多远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26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潜atom”,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最近几天,关于医疗AI的讨论再次成了热点。美国媒体曝光谷歌医疗因为长期亏损,陷入重重危机之中,不得不大规模裁员重组。消息一出,众多媒体一改以往对于医疗AI的看法,纷纷看衰医疗AI。

在一众吃瓜群众跟着媒体看衰医疗AI之际,2021年6月21日,医准智能公布了自己的新一轮融资,也是2021年的第二轮融资。在医准智能公布自己新一轮融资时,另外一家医疗AI企业鹰瞳Airdoc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两家公司不同的动作,都体现出资本对于国内医疗AI前景的期待。

产品未过审,烧钱的医准智能还能在资本助力下走多远

△医准智能融资史

然而,相比较其他医疗AI企业,医准智能的产品至今依然未能获得药监局的审批,这或许是制约其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证售卖也一直是悬在它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让深潜atom好奇的是,在推想、深睿都获得两张NMPA三类证书之时,至今都没有拿到证书的医准智能,为何能够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呢?

行业被集体看衰,医准智能的风险高于头部企业

其实谷歌医疗并非首家止损的大公司,此前比谷歌医疗更加资深的医疗AI探路者IBM也放弃了医疗AI。深潜atom在之前写过《Watson弃疗,医疗AI是业务的里子还是宣传的面子》,谷歌医疗和Watson面临的情况相似。然而如今的医疗AI已经进入到了2.0时代,研发不再是衡量医疗AI企业的唯一指标,相对应的是临床认证和商业化更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国内医疗AI新势力奋起直追,2020年获得国内医疗AI第一证的科亚医疗完成了5轮融资,数坤科技完成了3轮融资。证书对于临床和商业化的加持,远非谷歌健康、Watson所能理解。

曾经不止一家投资机构向深潜atom询问,现在医疗AI的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医疗的科室和环节众多,而目前头部企业卡位现象并不明显。绕开红海科室,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睿心医疗成立三年多就取得了NMPA认证。

产品未过审,烧钱的医准智能还能在资本助力下走多远

△医准智能产品界面

比如,2017年,鹰瞳Airdoc的产品登上了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这让腾讯觅影看到了眼底的巨大价值,因此与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快速达成了合作,然而这家医院与Airdoc也有合作。只是作为一家医院,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与双方的合作方向不相同罢了,直接证明了市场足够大。

高明的PR很容易让人投资人搞不清真假。几年前硅谷明星生物科技公司Theranos,通过PR获得近600亿的估值,默多克、沃尔顿家族在内的多位全球知名富豪被“割韭菜”同理,目前很多公司在获得高额的融资后,商业化没有进展,也无法登陆股市,处境十分尴尬。

医准智能也在公司的宣传上耗费大量精力,比如申请或购买AI商业应用领域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TOP10 、未来医疗100强等行业大奖,同时拼命对新产品在各个平台大肆宣传,让公司的品牌被行业快速认知。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资本身有风险,但如何把控风险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医准智能目前勉强算是头部企业,在同阶段的企业纷纷拿到证书,并且商业化得以批量化复制之时,投资医准智能的风险明显更高

医准智能,至今仍未获得NMPA认证

医准智能公司创始人兼CEO吕晨翀毕业于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医疗影像行业从业12年,曾服务于GE医疗和西门子医疗。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让吕晨翀十分了解中国的医院内场,医生资源缺乏,患者则快速增长,让医生和患者苦不堪言。2016年接触医疗AI技术后,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智能医疗,让他意识到医疗AI巨大的市场潜力,2017年吕晨翀创立了医准智能。

医准智能CTO丁佳、首席算法工程师张佳琦,以及首席AI官王子腾均毕业于北大智能科学系,清一水北大高材生的团队,在医疗AI赛道十分吸睛。同时,在医准智能成立之前已经有了算法的雏形,并且在2016年获得了某个全球人工智能肺结节检测大赛活动的冠军。在2017年,凭借技术还是能够脱颖而出的。

研发能力上医准智能绝对在线,例如可以实现从乳腺筛查管理到诊断分析的全栈式乳腺智能分析解决方案及覆盖八大病种胸部CT多病种智能解决方案。不过,查询医准智能时,发现其仅仅申请了9项专利,并且都在实质审查阶段,让人费解

相比较其他家从单一病种切入,医准智能的产品线十分复杂,基于CT、MR、乳腺钼靶机、普通X光机、超声等多种影像设备,都打造了人工智能产品。但这也很容易让人好奇,医准智能主打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产品未过审,烧钱的医准智能还能在资本助力下走多远

△医准智能产品

随着谷歌医疗的出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商业化。药监局将给出诊断治疗建议的辅助决策软件都归属于三类,如果仅仅给出量化数值,像骨密度,那就是按二类医疗器械来管理,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AI产品都属于三类。2017年开始认证准备,2018年3月,首批标准测试数据集建设完成。

2020年科亚医疗获得首张CFDA三类医疗器械认证,也打开了国内医疗AI商业化的大门。

在医准智能宣布融资当天,鹰瞳Airdoc在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材料,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2020年实现收入4284.8万元,在总收入中占比中高达89.9%。相比2019年营收金额上实现翻番,可见NMPA注册证对于医疗AI收入的巨大推动。依托于眼底照相机的鹰瞳Airdoc将算法布局到院外市场,这种商业模式并不具备普适性,医准智能的商业化市场依然在院内市场。

2021年5月19日,上海市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购买服务试点,允许试点医院向服务商协议购买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技术服务。

国家对于医疗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于已经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认证的医疗AI新势力来说是巨大的利好,对于未获得证书的企业来说却是一个挑战。医院预算有限和临床使用习惯,让院内市场厮杀十分残酷,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某家企业进入一家医院,也就意味着其他企业与这家医院无缘。

目前医准智能的产品虽然多,但是并没有一款产品能够获得NMPA证书,几乎和医准智能同时期成立的睿心医疗、2018年成立的BioMind都已经获得了NMPA注册证。政策虽好,但是目前对于医准智能帮助并不大。医准智能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但是“无证行驶”没有解决前,这肯定会是制约其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

产品未过审,烧钱的医准智能还能在资本助力下走多远

△尚未获得认证

2019年吕晨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9年医准智能收入几千万,2020年预计会达到盈亏平衡,而且2020年整个装机的用户数量应该会达到800家。为了能够进入医院市场,医准智能组建了几十人的销售团队。医准智能对外公布,肺结节智能检测系统和乳腺钼靶智能检测系统,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产品问世到实现营收的跨越式发展。此外,医准智能也打通了大影像渠道商,比如通过GE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

在公司没上市之前,没有财报的披露环节,我们无法直接否认企业所公布的数据。然而,熟悉医疗AI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商业化何其之难,连谷歌、IBM这样的国际巨头都无法轻易解决。成立三年就能够营收平衡,难度着实不小,特别是在销售人员数量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从数据的角度,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估算2020年为3亿元,几十家势均力敌的企业瓜分3亿,医准智能凭什么能分走其中的大头呢

某医疗AI企业销售总监王先生对深潜atom表示,最近两年医疗AI已经逐渐被医院接受,但是销售依然困难。因为无法走集采,现阶段医疗AI都是走非标销售销售,进入医院必须走医院的招标流程,每次招标要定制个性化方案,结果也不一定能中标,顶级的医疗AI企业一年最多进入几十家医院。此外,在进入医保之前,医疗AI产品单价也受限,很多新势力只得打包硬件一起售卖。

2020年,疫情肆虐和药监局审批加速的大环境下,医疗AI重获新生。2021年,科亚医疗。鹰瞳Airdoc等企业都已经在港股递交了招股书,随着这些企业登录股市,医疗AI影像市场受到的关注度将会再次增加,或许会出现羊群效应。

作为备受媒体和资本市场关注的企业,医准智能必须要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了。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不是炒冷饭!这款塞尔达新作,有成为“神作”潜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