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24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前瞻产业研究院”,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第四大国家级城市群

从中国城市群发展板块上来看,成渝城市群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成渝城市群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之后中国第四大国家级城市群。

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城市群人均GDP和地均GDP分别达到68490元/人和3517万元/平方公里。成渝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6%,这一指标数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占比分别为21.6%、9.5%和8.75%。成渝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对比来看,与京津冀城市群差距较小。由此可见,成渝城市群在全国区域发展中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央对成渝地区高度重视的原因之一,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双城”正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以两个级核来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纵观中国“双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来看,广深、京津、沪杭作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双城”代表,成渝“双城”的经济总量与之差距不大。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总量达到40618亿元,广深、沪杭、京津分别达50556亿元、53528亿元和49476亿元。但人均GDP相差较大,数据显示,2019年成渝双城人均GDP为84935元/人,广深、沪杭、京津分别达178479元/人、154631元/人和133242元/人。这也说明,目前成渝双城常住人口基数较大,达4782万人,未来随着成渝双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时,将有可能实现追赶超越。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双城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

随着成渝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产业升级也面临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产业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层次、数量等需求的变化,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也更高。

人力资源的培养培训服务需求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把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任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渝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做大做强做优基础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般来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人才问题是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劳动技能素质的优化,需要对现有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面临是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培养与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对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服务需求。

为促进成渝地区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需要加强各个产业/行业领域的人才交流和共享服务。一方面,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随着成都、重庆的产业不断升级发展,迫于土地、劳动力、环境保护等生产成本的压力,成都、重庆两地的产业不断向自贡、遂宁、德阳等周边城市转移,产业转移伴随着人才的流动,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不断加剧,因而产业转移对于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服务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一体化产业格局,需要提升成渝地区人力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因而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地区人力资源的交流共享服务提出新的需求。

对人力资源的创新创业服务需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强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激发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搭建区域创新平台,促进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因而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服务提出新的需求。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合作发展建议

建议重点推进“建立人才市场主体协同机制”“完善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开放共享”“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便利”等五项举措,协同区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努力构建服务城市未来、服务区域发展的一体化人才战略,形成以人才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人业融合为特征的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模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建立人力资源主体协同机制。

加强双城的人力资源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园区运营机构、平台运营商、龙头企业等政府部门及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和合作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协商协调协作,形成区域协同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合力。

完善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加大双城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提升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制定双城相对统一在国内外来人才落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保障人才住房、人才医疗待遇等方面政策,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双城一体化的人才认定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确保政策执行一致性。

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

联合开展双城人力资源职业技术培训,联合开展双城就业洽谈会、专场招聘会、人才交流合作活动,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双城创业服务平台,组织双城创业大赛,打造创业公共服务品牌,激发双城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深化人力资源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开放共享。

加强双城人力资源协作,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人才信息数据发布共享。整合双城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共同建立双城人力资源数据采集和使用标准,实施大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双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合作共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园区共建联动,开展创业辅导、人才培养、就业咨询、资质认证等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便利。

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双城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双城积极推动医疗、养老、教育、社保、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互认互转,提高服务的便利性,为双城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格力回购的同时也别忘了美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