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时间越久越好?警惕定投的钝化现象!无效投资VS有效投资,差距在哪里?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1-07

定投时间越久越好?警惕定投的钝化现象

  有基民疑问,定投的组合投了一年多了,越往后投,你会发现这个组合跟大盘的走势越趋同,也就是策略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其实,这就是定投的钝化。

  什么是定投的钝化?

  当我们执行定投策略后,初始时所累积的本金不多,所以当基金净值出现下跌时,每次投入摊低单位成本的效果就非常好,但是如果随着投资时间的拉长,一直不采取止盈策略,当累积的本金足够大时,每次定投的资金摊低单位购买成本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这就是定投的钝化现象。

  例如,当定投笔数只有10笔时,新增1笔买入的权重占比为:1 ÷ 10 = 10%;而当定投笔数达到100笔时,新增1笔买入的权重占比为:1 ÷ 100 = 1%。定随着定投期数和投入本金的增加,定投降低成本的效果将会钝化,主要是积累本金的作用。

  如何防止定投的钝化?

  方法一:加大后面每期的扣款金额

  如果我们每期定投扣款的金额随着时间慢慢增加,保证每期扣款的金额和本金的比例保持恒定不变,那么钝化就不会出现了。

  但这一方法有两个难点。

  第一是定投金额逐渐加大,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后面的扣款会要变得越来越多,才能够保持跟总本金的比例不变。当然如果我们的收入也可以随时间而不断增加,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实中间我觉得这种做法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去采用不容易。后面每期高额的扣款金额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负担的。

  第二是A股市场历史来看是一个牛短熊长的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定投很有可能在5年甚至于6年时间之内都没有办法盈利、或者说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理想的收益。

  方法二:结合估值定期不定额

  我们可以结合指数估值的数据,在相对更低的位置,我们扣更多的钱去买到更多的低价份额,而在估值相对比较高的时候,减少我们的扣款,减少买入高价份额的数量。

  这样市场低的时候比正常买的更多,而市场高的比正常的买的更少,这种操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钝化效应的出现。

  大家看到我用的词叫做“延缓”,这就意味着钝化效应其实是没有办法消除的,除非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方法,在后面无限量的把每期的扣款额变得更大一些,维持每期扣款额和总本金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

  其实我觉得大家要换个角度去想——任何的东西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定投基金也是一样,它不可能把成本无限制的往下降。

  方法三:适时止盈

  我们没办法预判未来市场是涨还是跌。也许定投收益率已经达到50%了,比过往任何一个时点都要高,但是不排除因为市场继续向好,收益还会创新高的可能。所以想要追求所谓的“最佳定投收益效果”,是不现实的。

  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设置止盈线,基金定投的收益率达到止盈线之后,就选择赎回(一次赎回或分批赎回均可),然后重新开始新的一轮定投。

  每一次的止盈就相当于终结掉一个小的微笑曲线,重新开启下一个微笑曲线的周期。这样做也可以对冲定投钝化的效应。

  不断的进行止盈,实际上就是把我们每一段的定投周期都变得更短一些。而定投周期越短,钝化的效应就越弱,越不可能出现——因为每期扣款的基金和持有本金的权重差不至于过大。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其实随着定投时间的不断延长,指数基金定投钝化基本上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只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止盈的方式让钝化效应不至于过于明显。

  而当我们面对钝化现象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

  我们要相信我们手中所持有基金的平均成本是不可能无限制往下降低的。当达到一定的均衡值之后,是没有办法再降的。我们要相信,在这种时候其实我们的持仓平均成本已经是大幅低于同时段市场平均成本了。未来只要市场上涨,已经可以获得让人满意的定投收益了。

  如果我们要解决钝化的负面效应。做好及时的止盈,或者说真正掌握根据估值来实时调整每期扣款金额多少的进阶定投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减轻定投钝化效应。

  只要我们选对了产品,长期坚持定投下去,就算有钝化效应出现,定投依然是一个大概率能够帮我们获得收益的简单投资方式。

无效投资VS有效投资 差距在哪里?

  买基金可以赚钱,但是有效投资和无效投资,差距真的很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哪些无效操作在偷偷降低你的收益率。

  持有时长

  无效投资:频繁交易,不仅没赚钱,还搭进去手续费

  其实不少基民会有奇怪的基金操作节奏:“就是买基金,略微赚了一点点,马上赎回,然后再买……再赚了再赎回,如此往复!”还有基民会跟着行情买基金,就是今天白酒涨了买白酒,明天新能源涨了,买新能源,这些操作看似每次投资都小赚离场,但实则期间可能会错过一大波行情。

  股市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被称之为二八现象。也就是说,一只股票的大部分涨幅可能是集中在20%的时间段内完成的。频繁交易的后果很可能是,在市场大幅拉升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

  买基金不是为了频繁买卖的,是为了赚钱的,但是赚钱的前提首先你要学会“省钱”和“养基”。买基真的经不起折腾,在投资基金这件事上,“勤快人”并不一定就是赢家。

  有效投资:长期视角持有一年以上收益大多飘红

  对于大部分人包括专业团队而言,择时真的不容易做,很多热门板块的波动比较大,要通过交易去做高抛低吸更不容易,过度择时、频繁操作基金,可能在轮涨轮跌中的市场中踏错节奏,还增加了交易成本。

  市场不可能永远单边上涨,同样,市场一直调整没个底也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一步到位,心里可能更慌。对于这些热门的长期好赛道,市场震荡的时间,其实是在等企业的成长。

  震荡的时候或许总是会超过你的想象,我们很难知道哪天可以抄底,在这个情况下,多点忍耐力,不要急着走,当然也不要急着一次“抄底”,定期定额投资是比较好的方法,短期我们或许会“输时间”,但在低峰的时候慢慢积攒更便宜的筹码,看得久一点,用不急的钱做更长期的投资。

  了解程度

  无效投资:对基金产品、基金经理投资策略一知半解

  投资收益是认知的变现,对产品不了解,不认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可能会凭运气成分小赚一波,但踩雷的概率也很大。

  比如可转债基金虽然属于债基,但是因为有转股条件,所以兼具股性,如果不做了解,仅仅当作债基来投资,可能要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有效投资:认真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是否和自己风险偏好相匹配

  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产品,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密切相关。不同的投资者因为资产状况、家庭背景、工作情况等差异,对于风险的容忍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对自己的风险偏好有清楚认知的前提下,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是选择基金的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跟风买入被套后感到焦虑、痛苦,主要来源于对基金经理能力的不确定,而确定性的加强来源于了解,只有真正认可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时,我们才敢逢低加仓,越跌越补。

  公开路演访谈中,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媒体访谈采访、受邀院校讲课、策略研讨会议等活动,甚至有少数基金经理的个人自媒体平台等等,或多或少会透露出个人投资理念,各大长、短视频平台,基金投资网站,都可以找到,这是个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重要途径。

  基金公告,特别是基金的季度、中期、年度报告,一般长达几十页,通常有两小部分是基金经理亲自书写,一个是管理人对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说明,另一个是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单展望,是基金报告的重要部分,反复多读几次,一定会对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基金持仓变化,从基金经理任职起,历年的持仓变化,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可能会更准确理解和把握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集中持仓还是均衡分散,更擅长于价值投资还是成长风格,投资能力圈是科技还是消费,高仓位运行还是做择时变仓,更喜欢中大盘股,还是中小盘股,业绩参考是沪深300,还是中证500,是专注于高换手率的波段交易,还是低换手率的长期持股等等,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玩法,不光是季度前十大持仓,特别是基金年报,会有该基金当下的所有持股仓位,可以更细致的理解基金经理风格特点。

  选基视角

  无效投资:查看排行榜、跟风投爆款基金经理

  买爆款基金之前,我们得先明白爆款基金是怎么产生的,一只爆款基金的诞生,一般离不开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所谓天时,就是恰逢市场行情火热,基民情绪高涨。

  同时,基金押中了高景气赛道,比如去年的白酒、今年的周期、新能源,也会获得超高收益。

  地利

  地利就是销售渠道给力,要么是基金公司加大宣传力度,或者是一些基金销售平台力推的产品。

  人和

  人和,则是指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大家都会更倾向于得过金牛奖的基金经理,他们的时候,自然比其他默默无名的基金经理要受欢迎得多。

  这就是爆款基金诞生的逻辑,但即使这三点强配合起来,依然不能证明,爆款基金就一定能帮你赚到钱。反而如果在行情高点买入,一旦回调,要忍受更大的回撤。

  有效投资:多维度选基金、考虑风险收益性价比

  有人说,选基金就像交朋友,三观一致则相处愉快,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就像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基金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要找到跟自己合拍的基金,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定量分析,就是“选好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数据,全面深度地观察基金表现,从而实现优中选优,万里挑一。

  在衡量基金时,我们主要从三大维度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价:收益类、风险类和收益风险性价比类。

  收益类:买基金,自然是奔着赚钱去的,因此收益类指标是首先需要考察的对象。常用的收益类指标在我们购买基金的详情页就有展示:基金净值走势、阶段涨跌幅、持有胜率。

  风险类:收益与风险永远相生相伴,因此,除了考察基金的收益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通常主要关注两个风险类指标:最大回撤和年化波动率。

  风险收益性价比类:我们挑选基金的规则就是: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收益最大的;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风险最小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1单位风险对应的收益最大的基金。较常使用的指标包括夏普比率和卡玛比率。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如何投资才能“事半功倍”?基金亏损多少你会开始感到焦虑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