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22

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观察” ,作者|  杨晓燕   出品 , 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知乎女神”考公滑铁卢、名人教授“收钱办事”、科普作者“别有用心”......近些天,一个又一个文化领域的翻车事件呈现在众人眼前,让我们震惊的同时,也汗毛乍起,不寒而栗。

如果说芈十四的申诉翻车让我们看到了部分高知人群滥用自身话语权的黑心和愚蠢,那【赛雷话金】针对于科普博主的起底不禁让我们疑惑,关于文化领域的价值拉锯战,为什么总是在“科普圈”打响?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一个没注意,公共知识领域的“屁股”怎么越来越歪?

“境外组织、收钱办事,每天看的科普视频,背后竟然有这样的瓜?”

6月18日,科普视频作者【赛雷三分钟】在各大平台发布了一则视频,成功惊爆了众人的眼球。在视频中,赛雷以自己曾经收到的一份邀请邮件为引,将三橙星球、回形针等知名科普领域作者起底了个遍。更是挖出其皮下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这期视频中,三橙星球主创陈一佳被爆出在“谁能吃海鲜”的问题上双标过度,一边发视频呼吁“中国人不应该吃海鲜!”,一边又在社交平台中晒“生猛的海鲜料理”,将双标做到了极致;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陈一佳视频和微博截图,原版或已删除)

               回形针团队的两位前任编辑【聂统宇】和【季文仪】,一位就职于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一位多次在海外平台发表反华言论,让人大跌眼镜;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网友截图回形针前编辑聂统宇在外网发表乱党言论)

而那份“工作邀请邮件”背后的所谓“中外对话组织”更是“乌烟瘴气”、“恶臭满满”。当“彭定康”(香港最后一任港督,曾数次支持乱港分子)的名字被扒出,就不难知道该组织背后究竟打着怎样的勾当。

而这,已经不是知识领域第一次“翻车”了。

就在今年的5月31日,知名科普作者 @科学松鼠会 旗下创作成员 @Ent_evo 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科普文章中,公然为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开脱罪责”,称“人体水含量最早不是由731部队知道的”。此言行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知名作者纷纷为其站台“背书”,直至被众多官方批判之后,其背后团队才用一纸“道歉解聘书”轻飘飘的为此事件画上句号。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如果以上事件你似乎未曾听闻,那么在去年,我们举国上下都在抗争疫情的时候,“知名作家”方方在其日记和社交平台中对我国抗疫事实歪曲撰写,甚至以极快的速度将其日记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出版发行,其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截止稿件完成前,科普作者@回形针PaperCilp在互联网为其审查不严进行道歉的同时,向此次事件的“破壁人”@赛雷三分钟发出了律师函。这并不是两个科普作者之间的明争暗斗。在@帝吧官微、@乌合麒麟、@共青团中央等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接连转发与发酵之下,早已成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文化意识形态,即文化价值输出的拉锯战。外行人惊讶于自己曾经关注的科普作者竟然“夹带私货”,内行人则个个摩拳擦掌,一脸“不把你老底炸穿决不罢休”的探究和愤怒。

我们可以将这些大v作者和相关团队的背后注资人员一一起底,就像@平民王小石 发现了美国挚信资本与松鼠研究会、丁香园、果壳网等众多科普机构及视频大V们之间“不一样的关系”一样。但在寻找蛛丝马迹之前,或许弄清楚一件事情十分必要。

文化领域翻车的,为什么总在“科普圈”?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为什么出问题的总是知识领域?

知识愈发重要,这是它被人盯上的原因之一。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名人大家在“知识的重要性”这个题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能”;鲁迅曾写下“求只是于宇宙,搜学问于世界”;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名到几乎每个管理学系学生必学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求知需求】放到了高层次需求之中。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当人们的基础需求得以满足后,精神价值的提升就变得极为迫切。”

2021年2月25日,我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步入了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发展征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物质已基本不再成为问题。“吃穿住行不再发愁”的当下大众,在满足了基础性需求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将目光放在了更高层级的需求之中。

需求产生市场。当大众对知识的迫切程度达到了一定阙值,“知识”便可产生商品价值,它可共享,亦可买卖,“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据艾媒数据显示,从原先的25亿,到如今的675亿,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增长迅猛,进驻者络绎不绝,知识载体多种多样......可以说,从“元年”到现在,经历过疫情期间井喷式爆发后的知识付费行业,早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自媒体+知识付费”的组合已成为大热组合。信息的传播和解码不再是原来的B2C模式,而是朝着C2C的方向策马狂奔。人们不再接受“统一的声音”对于信息的评判,在信息成为“价值货币”的趋势下,大众更喜欢独立接受信息并给予判断,。

科普圈,为何成为文化入侵下的“翻车高地”?

而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正确的独立思考”。

思维漏洞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在碎片化的时代,当人们无法独立解析信息,处理问题的时候,社会的趋向性吸引着大众去寻找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帮助。民众相信意见领袖,也代表着相信其所解读的信息媒介,以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然而,一旦这些KOL的“屁股”并不干净,在自身信息内容中“夹带私货”,有多少人可以察觉问题,分辨真假?而当我们接受了这些潜移默化的知识诱导,又会对我们的认知观,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成年人尚且难以明晰,又何况孩童呢?

知识是普及型的,是公众性的。而正是这两个基本特征成为了别有用心之人盯上它的原因。

“润物细无声”,无论是此次事件中翻车的科普作者们,还是网络上整日吹嘘“西边的太阳更圆更亮”的知识分子之流,都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不断植入来为背后之人谋求利益。

在战争时期,他们用的是长枪大炮;在和平时期,他们则借助文化之名。但“换汤不换药”,一群老鼠中,又怎会有一口好汤?

都2021年了,他们为何认为“我们还会上当”?

知识领域的此次翻车,看似意外,实则必然。

6月18日,国家安全部对反间防谍工作作出相应部署,提出“既要抓间谍,又要抓[内奸]和[幕后金主]”,同一时间,@钧正平、@共青团中央等各大党政官方媒体纷纷发声,而这,正是对那些翻车之人最有利的回击。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杀疯了的易立竞,不得不变的,吐槽大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