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撤,我们该如何应对?投资的魅力,一切皆有可能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2-02-20

关于回撤,我们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回撤”?

“回撤”是个谓语,前面隐含了一个主语。一般来说,没有人说“亏损回撤”的,我们说的“回撤”,通常指“股价回撤”、“市值回撤”、“净值回撤”和“盈利回撤”。

“股价回撤”是针对个股的,即股价从前期高点回落。“市值回撤”和“净值回撤”一般对应一个投资组合,我们可以简化地只讨论股票组合。一支或者多支个股的股价回落,引起市值或者净值回落。而“盈利回撤”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在股票没有卖出之前,基金没有赎回之前,这笔投资并没有结束,没有所谓的“盈利”。所谓“盈利”只是“账面浮动盈利”。股价、市值或净值从高点的回落,造成了“账面浮动盈利”回撤。

绝大多数人是厌恶“回撤”的,那种感觉就像刚刚赚来已经放到包里的钱,又被掏了出去。“回撤”之所以让很多人难受,是因为人们在心中把“市值”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余额”,把“账面浮动盈利”等同于“已经实现的盈利”。要想减轻甚至消除回撤带来的痛苦,首先需要在心理上有正确认识,把“市值”与“银行活期存款余额”区分开,把“账面浮动盈利”与“已经实现的盈利”区分开,把“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与“不可避免的回撤”区分开,并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减少“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

那么股价为什么发生回撤?

股价回撤有五类原因。

第一类是单纯因为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任何一个具体的股价、市值和净值,都是精确的错误。这很像薛定谔的猫。当我们不去观察猫的时候,猫是既死又活的状态的叠加。当我们观察猫的时候,猫的状态就坍缩为生或者死唯一一种结果。只用一种具体结果去代表整体是错误的。在股市没有开市的时间,或者停牌期间,人们对公司股价的估量都是模糊的,各不相同的。股价是一个弥散的状态。一旦开始交易,公司的股价就坍缩为一个具体的值,并开始随机游走。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交易价格,都不足以衡量公司价值,都只是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反映公司价值。当我们有长期的、大量的交易价格时,才可以逐步接近公司价值的全貌。所以,单纯因为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是完全无法预测的,也没有必要去防范。

第二类是对个股短期高涨情绪回落引起的股价回撤。这多发生于个股股价短期冲高之后。这一类回撤很多人认为可以预测,即使长期看好也会依此来短期地做高抛,希望随后低吸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类操作有一定的正确的概率。但是,高涨的情绪可能会延续,也可能拉长时间跨度后被公司盈利增长追上。所以这种操作正确的概率就大打折扣。而且,高抛之后,理论上任何一个低于高抛位置的价位都值得接回,何时接回就显得很为难。另一种情况是,高抛之后股价继续上涨,是否要认错加价接回长期看好的股票就显得更加为难。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加价接回的,从此与当初长期看好的股票再无关联。所以,我们认为这一类回撤也很难预测的。我们建议不必去预测,也没有必要去防范。

第三类是公司业绩回落引起的股价回撤。有一些人已经不再对股价追涨杀跌,但是却对公司业绩追涨杀跌。公告业绩大增时,就加仓,公告业绩不如预期甚至下滑时,就减仓。殊不知,大牛股公司的业绩也不是年年季季高增长的。而且,业绩只是公司经营在财务上的结果,依据业绩表现来加减仓,通常已经太晚了。这一类回撤,要区分将是长期业绩下滑还是短期业绩回落。如果是因为公司的经营或者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恶化,则一定要尽量避开。例如2010年后李宁多项经营战略出现重大失误,经营业绩连续下滑,股价大幅回撤。如果是因为行业特性,短期变化和会计处理引起的短期业绩波动,可以不去做预测和防范。

第四类是黑天鹅事件引发强烈悲观预期,造成的股价回撤。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并带来股价的剧烈回撤。有的黑天鹅事件是影响深远的,根本性的。例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乳业的市场格局和行业规则。有的黑天鹅事件却只是一个小插曲,例如“张三林”举报伊利事件,金螳螂朱兴良涉季建业案事件。黑天鹅事件造成的股价回撤,事前我们几乎无法预知和防范,但事后我们要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及时做出评估。有的可能不需要做出反应,有的需要尽快减仓(但不要仅仅因为股价下跌而减仓),也有的可能反而是加仓的好机会。

第五类是牛市崩塌引起的股价回撤。这一类回撤可以比作“倾巢之下,焉有完卵”。2007年的牛市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牛市。所谓完整意义上的牛市,就是整个市场上已经找不到敢继续持有的股票,更别提建仓了。任何一个牛市,都将以一地鸡毛结束。这类牛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是有非常大的概率可以预见的。2015年的牛市,我们认为是一个“半截子”牛市。因为即使是上证指数在5178点的最高点,还有不少股票处于合理甚至合理偏下的估值位置。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中小创的估值已经疯狂,并积累了大量高杠杆融资盘。很多公募私募不顾风险,一起炒作中小创。当证监会杀配资时,爆仓使得中小创连续跌停完全丧失流动性,公募私募只得抛售蓝筹股来应对巨额赎回。牛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所有的投资者,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避开这类回撤。并且,安全的投资体系,需要先假设不能在牛市逃顶,仍然可以获得相当的浮动盈利而不会亏损。我们要牢记牛市是用来卖股的,不是用来买股的。

那么回撤有规律吗?

有。但肯定不是“连续上涨xx日会回撤”、“涨停板的下一日会回撤”、“高出60日均线xx%会回撤”或者“利好出尽要回撤”这样的规律。关于回撤,我们最确定的是——回撤一定会发生。但是不同类型的回撤,规律不同。对于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个股短期高涨情绪回落引起的回撤、黑天鹅事件引起的回撤、短期业绩回落引起的回撤,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会发生,不知道回撤多大幅度后会结束。我们将之归结为“不可避免的回撤”。对于长期业绩下滑引起的回撤,和牛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我们将之归结为“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这部分回撤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考验我们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感知力。分散持股,构建一个相关性较小的股票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股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回撤”,从而减轻“市值回撤”或者“净值回撤”。但是分散持股并不是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的主要手段。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如何面对回撤?

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个人投资者可以绝对控制投资的资金量、仓位和投资期限。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放弃了这个最大的优势,将短期资金投入股市,听消息买卖,追涨杀跌,动用杠杆资金(杠杆资金的平仓规则和杠杆成本都限制了投资期限)。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必然会被各种“不可避免的回撤”所困扰。如果个人投资者能够看清股价幻象,牢牢把握“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将关注力集中在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市场整体情绪上,那么“不可避免的回撤”将不再是一种困扰,“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也可能被预防。“不可避免的回撤”发生后,可以不动,可以伺机加仓。“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应事先尽量预见和防范,或者尽快做出反应,可以减仓、清仓,或者用期货、期权工具来对冲,加保险。希望证监会能够尽快推出个股期权工具,完善我们的工具箱。

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开放式、定期开放式基金还面临投资理念不端正的客户的赎回压力,所以困难会更大一些。机构投资者既需要自己守得住不随便卖出,还需要帮助客户守得住不随便赎回。如果股市里的个股不是每天报价,而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交易一次,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买入和卖出时会更审慎,投资成绩也会更好。封闭式基金、定期开放式基金如果大幅降低净值播报频率,本来可以变相实现这种机制,帮助部分客户规避频繁面对回撤的痛苦。可惜不少基金还是愿意频繁地播报净值,让客户频繁去感受净值的回撤。

之所以人们害怕“回撤”,心理学上的机制是“损失厌恶”,浮亏一块钱造成的心理影响至少是浮盈一块钱的2倍,这也是进化造成的结果。如果对股市规律没有深刻理解,是很难淡看波动的。当前不少机构为了迎合客户,将控制“回撤”作为头等大事。如果净值能直线增长当然是好事,但这在股市中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机构用“止损”手段控制“回撤”,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净值下跌10%就砍掉,运气差的话连砍几次净值就归零了,有时候很好的加仓机会反而变成了永久性损失。用复杂的“对冲”工具消除“回撤”的同时,也同时消除了可能的收益,增加了成本。当然,如果只做打新和套利的策略,没有回撤,但收益却远不如股票,为了追求更高的长期收益,必须不能把波动简单当做风险。

“回撤”并不可怕,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好朋友。看淡“不可避免的回撤”,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利用“可能带来更好买入机会的回撤” 。提高买入标准,事先假设避不开任何“回撤”,仍然能不亏损。潮水褪去的时候,我们还穿着沙滩裤。

投资的魅力,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在投资中常常发现,当二选一的时候,我们选中的总是比较差的哪一个,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有时又会发现,明明业绩转好的公司,一堆利好放在那里,股价为什么就是不上涨呢?

我们也经常发现,满目狼藉的公司,臭名昭著的东西偏偏涨个不停,这是为什呢?

我们有时发现,很努力的做T,最终做成了“负成本”,可是却错过了牛股,这又是为什么呢?

股市有时候,确实让人分不清来路,看不清去路,找不到归路。

首先要明确,我们做投资,投资的是公司,每一个股票代码的背后也是公司。

所以当公司出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在低谷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各上市公司乃至当地政府机构最头大、最着急的时候。这是一定的,企业要生存,政府要税收,也要政绩。

所以公司大方向的转机,往往会在此时出现,合力改变公司前景。而考验投资者的就是大家能不能有耐心和胆量,敢于冒着退市的风险“持绿”等待了。比如前一阵的沃森生物和近期从7块多涨到11块多的獐子岛,就属于这种类型。(你们看,垃圾股和绩差股也有春天的,真的)

其次就是,我们做投资经常发现:在心仪的行业中选出心仪的两家公司,然后择优买入。此时我们却常常买到未来行情比较差的一只。(比如当年智飞生物、沃森生物,我们选了后者;近期的视觉中国中文在线,我们选了后者;三夫户外探路者,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当然这也是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反映,并不具有长期比价的效果)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资料来源都是公司方和行业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我们自己的眼界和能力也很有限。当一家公司把所有有利的东西都展现出来的时候,试问那时候的股价还有多少上升的空间呢?正所谓“没有争议的时候,风险总会降临”。而一家大家都能看到问题的公司,改进和发展也总会提上日程的,这就为今后的估值上升准备了一种积极的可能性。(所以说,不是我们的眼光不好,而是看似开满玫瑰的地方其实刺儿也不会少)

再次就是,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利好多多的公司,可就是在股价上得不到反映。这一点要分开说了,股价不仅仅取决于业绩,而是一种未来预期的提前反应。如果只是“业绩=股价”的话,那么大家都买银行股就可以了。可是很显然,投资没有这么简单。股价在业绩的同时,还代表一种前景的展示,一种预期的提前表达。所以,当一个预期落实之后,而公司新的布局还没有展现的时候,股价常会表现得比较粘滞甚至表现负面,比如当优得清收购完毕后的冠昊生物,在前一段时间股价表现就相当粘滞;还有就是虽然公司有大订单 支持未来业绩和产品提价,但市场没有达成共识之前,股价总会表示的比较保守,比如PPP 的龙泉股份和化工 行业的齐翔腾达。当然,后者在甲乙酮 涨价 的效果,即将在3季报表现时,最近已经开始受到资金关注。(这也就是,不仅仅是我们,市场中总有比我们聪明的资金)

最后我们发现一些爆出利空的公司,股价甚至也会逆势大涨。这就涉及到这些公司和市场整体情况的估值对比了。比如上市以来一直“讲故事”的鲁亿通,在终止收购嘉楠耘智之后复牌,居然接连涨停。为什么呢?因为30亿上下的公司市值在目前市场整体估值下具有超越一般壳公司的投资价值,或许还可以包括有以后的其他各种可能性,这就是原因。

一切皆有可能;

有着种种可能;

总比我们想象的多一种可能;

有正面的消息,就有反面的可能;

有反面的消息,又有转机的可能;

这可能就是股市对于投资者的真正魅力吧。

所以大家看清这个市场;

这是一个市场,更是市场中人性的集中体现;

这是一个市场,他展现出的是投资者的喜哀笑颦;

这是一个市场,他肩负着社会资产的再分配,肩负着国家经济的新陈代谢,也反映着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圈 的冷暖;

让我总觉得,学无止境,心无止境。

投资的目的,其实是诠释我们自己的人生,从中找到自己的路,一条不悲不喜、不净不垢的路,一条通彻透明的人生心路。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顶级高手都在用的T+0必杀技,一位短线天才核心感悟:短线八大铁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