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被美国限制后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4-13

中芯国际被美国限制后

中芯国际最近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梁孟松的辞职信到美国的实体名单,对于中芯国际来说,现应该是近几年的至暗时刻。

如果梁孟松的辞职是真实的,那么对中芯国际长期的发展来说是绝对的利空,但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似乎不是梁孟松,而是美国的实体名单。

美国一直是全球半导体制造业的垄断者,上游的设备、软件、光刻、晶圆厂这些重要的环节都有美国资本介入,所以美国只要限制,这些厂商都会执行断供。

实体名单的影响

在纳入实体名单之前,美国就曾限制了光刻机,这次的名单等于说全产业链实施限制。

今后中芯国际采购的任何含美技术的设备都需要向美国申请许可,类似于华为事件。

在晶圆制造行业,最重要的无非是技术和设备,没有设备只有技术也没法制造,没有技术光有设备也只是摆设。

从张汝京回国创立中芯国际至今,美国资本对中芯国际的限制就从未停止过。

2003年中芯国际准备在香港上市,就在上市的前几天,台积电在美国起诉中芯国际员工盗取台积电的商业机密。

要知道中芯国际当年大量的工程师都是从世大半导体和台积电带过来的,工程师用到之前研究的成果是无法避免的,这次官司最终失败了。

中芯国际选择了6年分期赔款台积电1.75亿美元,要知道200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只有3.6亿美元,净利润还是亏损的。

当时这笔赔款几乎终结了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发展至今,真正赚钱的还是2020年。2019年之前中芯的营收贡献一直是以0.15/0.18微米为主,其次是55/65nm和40/45nm,2019年才开始有14nm的营收。

在晶圆行业,谁家技术最先进谁就有行业的定价权,台积电目前已经能代工5nm芯片,毛利率是行业第一,全球有一半的芯片代工订单都下给了台积电。

2020年真正为中芯赚到钱的是14nm的芯片代工,大客户是华为海思,但是随着华为和中芯都被纳入名单后,这部分的营收接下来也会受到影响。

中芯国际目前营收结构中,内地营收占比是54.94%、美国客户营收占比是22.79%、欧洲及亚洲地区客户营收占比11.73%。

如果接下来拿不到许可证的话,可能将面临海外客户的流失。这部分的营收占比超过40%,按照中芯国际220亿的营收来计算,这部分的订单贡献超过80亿元。

梁博士离职影响

实体名单和梁博离职应该是有一定关联性的,中芯提前应该知道美国的实体名单即将公布,也应该知道梁博有辞职的意向。

也或许这是美国资本背后的一场阴谋,因为梁博是国际上知名的技术大佬,在三星和台积电都做出过优秀的个人成绩。

梁博如果真的离职的话中芯国际14nm的后期代工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这个只是可能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7nm的研发基本停摆了,至于5nm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要说蒋尚义。

梁博和蒋尚义虽说都是顶级院校毕业的理工科技男,但是梁博一直是研发角色,蒋尚义是管理角色。

体现在梁博和蒋尚义作为发明专利数却相差巨大,其中梁博手握的技术专利超过400件,而蒋尚义也就几十件。

梁博曾经在德州仪器工作过,是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胡正明的得力学生,胡正明又是FinFet教父。

比较有对比的是梁博在台积电离职后加入三星的那几年,三星从40nm一口气突破到了14nm并且拿下了苹果的处理器代工订单。

当时台积电因为该事件股价暴跌,最后台积电以技术泄露的理由把梁博告上了法庭。

梁博离开三星。

2017年梁博来到中芯国际后,中芯国际14nm在2019年正式量产,正式为华为海思代工麒麟处理器。

其实对于梁博来说,可选择性不多,因为全球有意向研发10nm以下制程的厂家不超过5家,中国是确定要搞的,美国的英特尔,韩国的三星。

这次梁博的离开,绝对不是简单的离职。

全面国产化的趋势

未来芯片产业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全面国产化。设计-材料-设备-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都迫切需要国产自主替代。

未来十年国内科技发展的方向是确定的,也是必须要大力扶持的,

但是说实话,发展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前期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不会太好。

新能源产业同样是发展阶段为什么市场给的估值这么高,而半导体就不能吹这么大的泡沫呢?

核心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各大厂家已经量产,上游的电池和大部分配件国内已经可以供应,而半导体不同,整个产业链几乎完全要依赖海外供应。

科技的市场一直很大,只是太赚钱的公司都在美股。

本篇针对近期事件聊了一下科技,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本文转载至陆家嘴财报公众号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苏宁确实着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