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的反面:农村孩子有多少机会考上大学?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16

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ic实验室”,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更鸡娃更可怕的:是没有条件鸡,是不知道怎么鸡。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患上了鸡娃PTSD。哪怕我没有孩子,但每次看到网上,或者听说身边的鸡娃故事,我就血压飙升。

像类似《小舍得》这样的电视剧,我根本不敢看,光是刷到些片段,听周边人讨论,我就浑身紧张。

我就庆幸自己没跟他们出生在一个时代,不然别说能不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我都怀疑能被这群小朋友套圈。

在今年年初和三联合作的鸡娃视频内容里,我们提到过,对教育最焦虑的地方,往往并不是真正缺乏资源的地方。

换句话说,在城市之外,真正缺乏资源的乡村教育,相反一点都不鸡。

前几天,有幸受到小破站邀请,前往大理巍山县的哔哩哔哩美丽小学,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六一。

我和学校的老师们请教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的看法,触动非常大。

所以,今天这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鸡娃的反面——乡村教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固然认为鸡娃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但当一个地方完全不鸡的时候,似乎问题更大。

我们可以先想一想,鸡娃为什么会鸡?

80后、90后这代人,小时候总是暗暗发誓,等以后当了父母,一定不打骂孩子,ta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逼ta。

但看看如今各种送补习班、学英语、学编程等等,这代人比自己当初的父母,对孩子要狠多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这代人来说,教育能改变命运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无数人通过教育,完成了家庭财富的积累、阶级的跃迁,所以在他们的经验里,教育回报率自然是惊人的。

今天中国城市的鸡娃主力主要来自中产阶级,为了稳固社会地位,防止阶级滑坡,教育基本上是他们唯一能投资的渠道。

所以即使知道这是逼迫孩子,也会千方百计把所有的资源,全砸在教育上。

简单来讲,鸡娃之所以鸡,是因为城市中产普遍只有一个单一的目标体系。

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就需要好大学,考好大学就需要上好高中,上好高中就需要上好初中,上好初中那必须从选择小学开始,就要精挑细选。

这样的大环境下,怎么才会不鸡呢?

很显然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资源特别丰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人生不止有高考这一条出路,自然就不必去鸡孩子。

而第二种,就是乡村教育这样,资源极度匮乏,甚至没有条件去鸡。

因为鸡娃的实际操作者是孩子的父母。有一些教育学家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家庭教育占比高达60%。

这个数据准确性暂时不做讨论,但几乎任何教育理念都会指出,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正是乡村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事实上,乡村小学的物质基础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匮乏。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号召给希望小学捐赠,除了金钱以外,普遍都是捐文具、书本和衣物。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这些硬件方面的东西相反好解决,甚至已经解决了,难的是软性方面。

刘慈欣曾经在小说《乡村教师》里描述过,一位教师如何对抗山里村民的愚昧,殉道一般向四个孩子传授知识的景象。

今天大部分乡镇村民不至于像大刘的书中描写的那么愚昧,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依然力有不逮。

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他最害怕的不是问题学生,而是问题家长。

尤其是那些跟他说「老师,孩子就都交给你了」的家长因为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撇开了家长自己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一股脑扔给了学校。这也不能完全怪家长。

第一是因为这些家长自己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所以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哪怕乱做一通,家长也看不出来。更不用提帮助孩子复习、预习。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英语的听写,我相信很多同学,小时候都经历过。有些家长别说英文,干脆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那英语听写这项任务对于家长来说,就很艰巨。

而现在城市里,有的家庭父母英文就很流利,在家就能实现双语教育。

这样的城乡家庭教育差距,光是靠学校正常上课,是难以弥补的。

所以比鸡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没有条件鸡,是不知道怎么鸡。

现在乡镇地区的家长,当然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走出去。

但自己既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什么培训班可以送,怎么鸡呢?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线上教育,这就很天真。互联网确实本来可以作为抹平教育资源差距的工具,但现在它成为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后,相反加重了不平等。

第二是因为,很多乡镇学生的父母干脆就不在孩子身边。

自198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但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这个条件,只能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抚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

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这个数据一直不太好回答。

随着脱贫和各地政府政策的变化,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减少是确定的。即使如此,根据过去教育部的数据推算,截止2017年,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概在1500万。

以巍山哔哩哔哩美丽小学为例,学校两百多名学生,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的,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父母双方都不在家,也就是所谓的双留儿童,大约占了三分之一,已经是不低的比例了。

通常情况下,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龄更大,受教育程度更低,甚至有文盲也不稀奇。这就更加加重了第一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大家都知道隔代亲,老人对孙辈总是更为放任和溺爱,沟通上难度也更大,孩子就算回家不写作业他们都不一定知道。

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部分孩子在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于感情的需求很大,沾染上不良爱好也并非不可能。

我在小学的画室就看到一副学生的画,画的是一个多眼怪,上面写了一句「我是多眼怪,每次被抛弃,我就多长一只眼」。

所以乡村教育远远还没有鸡娃的条件,比起去上课外辅导班,怎么让他们更好地在学校成长,才更加实际。

而离开孩子在外的家长,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总想着用一些物品补偿他们,往往适得其反。

最典型的就是买个手机给他们,让手机代替自己陪伴他们。

几乎所有的支教老师都曾反应短视频应用在这些学生中的风靡,我私下也和小朋友们聊了聊他们常用的几个短视频App,以及经常看的一些剧集。

或许这也是乡村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被鸡到用眼过度,但是视力问题依然很多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拉平了世界,让这些学校里的孩子能看到与城市里的孩子同样的东西。

但互联网没有解决现实问题,没有解决家庭教育薄弱这个重要环节。

这也对去乡村支教的老师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毋庸置疑现在做老师都不大容易,但是相比城市中的同行,乡村教师面临的是复杂得多的问题。

当时一路上我就好奇一个问题。在城市里,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这是公认的。尤其鸡娃父母,现在通信方便,恨不能每天跟老师沟通一次,给孩子查缺补漏。

即使在我们小时候,但凡犯了错,老师的杀手锏就是叫家长。再难管的孩子,这招基本也就治住了。

那支教老师们怎么办?学生调皮捣蛋,不写作业,请家长,家长在外地,根本不可能赶回来。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觉得管好孩子是老师的全责,把所有的任务都压在老师头上。所以老师们,得更加频繁地去家访,主动去找孩子的家长多沟通,以解决孩子的问题。

除了薄弱的家庭教育环节,乡村教育的师资匮乏,也是问题。

乡村学校相比城市,不仅条件更加艰苦,教学之外的难度也更大,这也让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并不那么具备吸引力。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能去支教的年轻老师们,都是抱有一定牺牲精神的。

即使如此,年轻人的热情,难免也会被现实中的问题,慢慢磨损掉。

在许多支教过来人的建议里,都会提醒想去支教的人,一定要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也导致乡村教师这个职位的流动性很大,乡村小学的环境,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

和老师们吃饭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就是他们如何看待现在网上一些说法,说支教老师去乡村学校,就是给一些孩子带去了希望,打开了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

然后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待一段时间后就离开,又把孩子们的希望和梦击碎了,很残忍。

甚至有人认为,支教就是一种作秀,这些支教老师也都是为了给履历添一笔而已。

其中一位老师的回答很感人,他来到这所学校已经4年了,并且准备一直呆下去。

我问他如何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呢,他也觉得无所谓。

在他看来,目前在做的事情,就是他最喜欢干的事。就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样,他想看到现在教的学生,长大成人,甚至有一天,再去教他们的孩子。说实话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卑微了。

但另一位老师也提醒我,这位老师固然伟大,却并不能代表所有支教老师的想法,每个老师也有自己的目的。

这也不禁让我反思,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面对任何一项公益,都要抱着初心论,去揣测动机。

我认为,我们很多时候赋予了一些职业,过多的责任与想象。

比如一提医生护士,就是白衣天使,却忽略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再比如一提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特别悲壮,就是不问问,为什么要让他们丝方尽、泪始干呢?

尤其是支教老师们,舆论似乎更不能允许他们掺杂一丝杂念。

但在我看来,如果要真的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问题,最该做的,其实是提高教师们各方面的待遇,而不是利用道德绑架。

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多次要求提高乡村教师的资质待遇,并且建立激励机制的原因。

因为只有给乡村教师们更良好的环境,才可能吸引更多优秀的老师,去到乡镇的学校。

而且大部分去支教的老师,肯定是不把工资待遇作为先决条件的,那我们更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去挑刺。

毕竟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于乡村教育的感触。我认为支教对农村孩子太残酷这个说法,过于杞人忧天。

诚然,有一些老师一开始没做好心理准备,低估了当地环境,呆上两三个月就走了。

但更多的老师,在最青春的年华勤勤恳恳扎根了两三年甚至更久,为这群孩子付出了许多。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不该是急功近利,乡村教育更是以「代」来计算。

只有让这一代人接受更良好一些的教育,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不会辅导孩子功课、不在意家庭教育的父母,就会少一些。

在小学图书馆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孩子正在翻阅一本介绍袁隆平的书。我问他,你知道这位爷爷是谁吗?他说知道,是做杂交水稻的。

另一个孩子在本子上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去上海,进B站。他一共分成了3个目标:上高中,上大学,进B站,简单又直接。

鸡娃的反面:农村孩子有多少机会考上大学?

在哔哩哔哩美小拍摄的照片

能让这些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乡村教育也许已经完成了部分的使命和城市里的孩子不一样,这些乡村小学的学生们,大部分没有走出这里的机会,没有上大学的机会。

所以乡村教育虽然不鸡,但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

在教授孩子们知识之外,老师们还要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离开小学后,进入叛逆期,进入到没有支教老师的中学,孩子们应该怎么和不同理念的老师和同学相处。

比如虽然孩子们大部分考不上大学,但也要教育他们学会持续学习。比如孩子们留在乡村,怎么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为家乡服务。

世界的参差,需要我们一朝一夕,慢慢填平。

在参观巍山哔哩哔哩美丽小学的时候,老师把我们带到学校后山,那里的泥地里种了一颗小树。

在哔哩哔哩美小拍摄的照片

老师说,这棵树是校树,是学校挂牌那天种下去的。因为后山的土壤过于贫瘠,这棵树的长势特别慢,现在都还很矮小,但所幸没有枯死。

这不正是乡村教育的意义吗?

即使再贫瘠的土壤,只要有人去播种和呵护,总有长出树木的一天,哪怕ta不完美,但ta总会健康成长。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看完爆红的《觉醒年代》后,我发现先辈比我们更懂管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