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14

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ic实验室”,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一个只追求财富自由的社会,只会滑向人吃人。

真正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前段时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富豪们又爱又恨的男人,财富界的司马迁胡润老师又出来搞事情了,推出了一个《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和财富自由还差多少万资产。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财富自由确实是个很性感的词,它半遮半露,恰到好处。

既不多暗示一点点,又给你充分提供了浮想联翩的空间。

刚毕业的时候,一提到财富自由,我想到的就是内环大平层,代步BBA,每年出国游。

天真的我那时觉得自己努努力,也不是没机会实现。

但是现在,要是有人提到「财务自由」或者「财富自由」这些词,我总能闻到一股呛鼻子的韭菜味儿。

毒鸡汤不能喝啊。

所以这期内容,我想聊聊为什么财富自由这个词总能带来无穷无尽的讨论,以及为什么财富自由是一个伪概念。

这期不会太正能量,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看完之后,你能认清财富自由的真相,但不放弃一颗贪财的心,不放弃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动力。

财富自由起源很早,从《穷爸爸富爸爸》的出版,类似的概念就开始在中国传播了。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但这个词中国真正流行起来,其实也就近十年的事情。

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阿里巴巴的上市。

2014年,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不仅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O,而且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上市,一共诞生了上万名千万富翁。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可以说这次上市,开启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造富时代。

平心而论,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富运动,从最早的「倒爷」到后来的「拆迁户」,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人们一批批乘上了财富的快车。

但阿里巴巴这场夸张的造富事件刷新了无数人的认知:我也许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选择,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同样的故事还有小米、美团、拼多多快手等公司接连上市,腾讯网易游戏团队狂发年终奖,字节跳动28岁员工郭宇身家过亿提前退休。

互联网行业的财富神话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无数谈资,更为普通年轻人制造了一个幻象:财富自由离我也许没那么远。

而知识付费的兴起,更加深了这个幻象。

某种程度上,知识付费本身和知识无关,因为知识这东西,是不在乎有用没用的。

但知识付费整个行业都透露着一股实用主义的油腻气质。

从创业心法到涨薪秘籍,从财商课程到思维训练,知识付费的一切都在暗示向消费者暗示,这个世界存在一种阶级跃升和财富积累的捷径,只要你买我的课,你就能走上这条捷径。

而将这种暗示赤裸裸展现出来的,正是币圈一代目李笑来老师。

2016年,李老师在得到上推出专栏课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韭菜之神李笑来在毒奶之神罗振宇的地盘上谈财富自由,听起来总归有点讽刺。

但这门价格199元一年的课程,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居然卖出了超过10万份,总售价超过2000万。可见有多少年轻中产或者准中产的确相信「财富自由离我不远」。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而正是这份信仰,又让李老师的财富自由等级更上一个台阶。

顺便说一下,李笑来老师推出课程后不久,有一个90后的创业青年,在喜马拉雅也做了一门类似李笑来老师的课程,名为《财富自由革命之路》。

而这位青年正是湖畔大学最年轻的学员,币圈二代目孙宇晨老师。

总之,财富自由话题成为中文互联网日经话题,还是因为大众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良好的心态。

但你仔细审视财富自由这个概念,会发现这个词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定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概念。

上网查一下,百度百科对财富自由的定义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多的钱做你想做的事情。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不是我说,这特喵也能叫定义?

再搜一下财务自由,百度百科给出的结果稍微靠谱一点,指的是被动收入能超过生活开支。

但问题还是很大,照这个结论,退休的老年人普遍都实现了财务自由,假设我有一套房子,一年小涨十几万,也能算财务自由了。

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这个定义最模糊的地方在于,压根就没标准。

财富自由的关键就不是被动收入有多少,而是日常支出有多低。

所以为了完善这个概念,过去几年,不断有财经专家们试图通过市场调研和财务计算,研究量化财富自由的方法。

这个标准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光降低支出是不行的,必须保证所谓「一定生活品质」才算,也就是给财富自由设定准入门槛。

这里我介绍几套比较有名的财富自由标准。

2017年,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报告中提出,财富自由的门槛,一线城市是2.9亿,二线城市则是1.7亿。

这套标准出来,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是目前为止最有名的财富自由标准。

根据胡润后来发布的报告,中国资产过亿的家庭加起来只有13.3万户。家庭资产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话,真的能达到2.9亿门槛的家庭,可能只有一两万户。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财富自由约等于富豪。

连那些在北上广坐拥N套房躺着收租的房东,还有一大批拿着互联网大公司股票的高管,都够不上财务自由的门槛。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按这个标准来说,财富自由和普通人基本绝缘了。

这显然伤到了广大群众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另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则是FIRE运动的标准。

FIRE是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的缩写,也就是「经济独立提前退休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生活,把收入的大头部分存起来,迅速攒够一笔用于投资理财的资金,努力在35岁前就和社畜身份说再见。

而FIRE对财富自由的标准是25倍的年开销。

比如你一年开销在10万元,那就要攒够250万元,投资出去,按照投资收益4%来算,就能完全覆盖支出,实现财务自由。

FIRE运动在国内有不少践行者,光是豆瓣小组「FIRE生活」就有60000多名成员。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这套方法论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无法解决的就是通货膨胀问题,其次在疾病、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问题面前,这套方法同样无力。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除了这两个标准,还有其他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准。

财务自由度标准,也就是被动收入除以家庭年支出,当这个数字大于1.4,就是财务自由。

另一个标准则是家庭净资产排名全国20%以内。

友邦保险和21世纪传媒则是联合推出了《精英阶层的「新财富」》报告。报告对国内高净值人群进行了调研,得出的财富自由门槛高达2212万元。

但无论是哪一种标准,都没办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正是因为没有结论,但大众又满心期待,于是这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容易被拿出来炒一波冷饭,堪称财经界流量密码。

财富自由这个「伪概念』能这么出圈,还得感谢互联网造词家们。

在财经专家定义财富自由失败之后,这批语文学霸们想出了一个完美的方式:加前缀。

前几年,网上特别流行一个说法,叫「优衣库自由」,指的是在优衣库可以不在乎价格,随便挑选衣服的人,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

和「优衣库自由」很相似,近几年车厘子疯狂涨价的时期,网上也有「车厘子自由」,来描述那些想吃多少车厘子就能吃多少的人,一定特别有钱。

中国有钱人的门槛有多高?努力打工真能实现财富自由吗?

同样的构词法,还有「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星巴克自由」等等。

按照这个说法,只要你敢加定语,人人皆可财富自由,从阳光空气自由起步,上不封顶。

在我看来,无论是想要量化财富自由,或是用定语描述财富自由,都没法掩盖财富自由「伪概念」的本质。

财富还好计算,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自由。它关系到消费水平和消费欲望。

你可以守着万贯家财每天稀饭配腐乳,也可以分期消费透支信用,下限很低,上线很高。

就像小学时候的数学题,一个水池,水管A注水,水管B放水。

你连水管口径水流速度都不告诉我,偏偏要问池子什么时候能满。这就有点耍流氓了。

财富自由是个无法被指标化的词汇。它更多是为中产阶级和城市白领量身定制的一种幻象。

这群人身处社会夹缝之中,难以跃升成富人,但却能窥探到富人生活的一角。随时可能跌落却又不甘心跌落。

于是他们处处模仿富人,研究富人赚钱的秘密,想要尽快摆脱打工人的身份。

他们发现,富人并不像他们一样朝九晚五,即使不上班不工作,也能有稳定的收入。

于是他们发明了「被动收入」和「睡后收入」的概念,指望靠投资和资产配置,实现早日退休的生活。

他们还发现,富人总有宽裕的消费方式,于是他们研究出了带各种前缀的财务自由,用沉迷消费主义的方法,来暗示自己已经实现了「阶段性的财务自由」。

正因为这是为中产发明的概念,所以「财富自由」这套逻辑天生带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气息。

一个略显残酷的事实是,在今天,辛苦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已经远远不及资本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这是全球的问题。

因此在财富自由的话语体系里,消费和投资是唯二的道德,工作劳动则是不体面的,落后的。

它预设了一个结果:只要你还在依靠劳动赚钱,那你迟早会被时代所抛弃,因为其他人都在躺着赚钱,而一旦你失去了劳动能力,你就会陷入困境,从现有的阶层跌落。

而在中产的观念里,圈层跌落是一件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踩着别人往上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被动收入」,让其他人去工作吧,我要掌握资产,让整个社会替我打工。

这是很标准的社达了。

但另一方面,你又很难去驳斥这套话语体系。

正如数据分析公司YouGov在2015年对英国人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世界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37%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贡献,13%的人不确定。

这不止发生在英国,更发生在整个资本社会。

当下的环境里,确实充斥着各种bullshit jobs。打工人既看不到工作的意义,也看不到走出系统的希望。35岁被裁员的恐惧感叠加同辈压力,让当下的职场更像一个修罗场。

打工人只有两个出路,要么在这个环境中胜出完成进阶,要么尽早找到出路离场。

前几天,胡润接受了《十三邀》的采访,在节目中他说:

我做了一个教育类的富豪榜,做了很多年,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

十几年前,中国大教育行业的首富是新东方的俞敏洪。在当时,懂英语被认为是全球化时代的人才核心竞争力;

大概五年前,中国的教育首富不是俞敏洪,是那个「学而思」的张邦鑫,学而思可以帮小孩考进好学校;

直到大概两年前,他们也被超越了,教育首富成了中公教育的李永新,因为随着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务员培训变得最炙手可热。

从学英语到考公务员,的确可以折射出某些现实。

我无法责怪中产们沉迷财富自由的幻象,因为我们每个人何尝不在渴望自由。

接下来我要说的话,或许是鸡汤,各位权且一听,判断权在自身。

财富自由这个概念,最大的危害在于,它将财富作为了「自由」的前提。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当我们把财富视作实现自由的唯一手段,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物欲中。

吃苹果是不算自由的,必须吃车厘子才是自由。

光买优衣库是不算自由的,能买几件奢侈品才是自由。

一套房自住也是不算自由的,还需要一套作为不动产才是自由。

甚至只要你不在大城市,生在县城、农村,在他们的眼中,就算不上自由。

财富自由就像绑在驴子前面的胡萝卜,不断鞭策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不是自由,尘世中的奔波才算。

当我们追逐财富,财富并不是自由的前提,而是自由的枷锁。

这个枷锁,锁住了个人和社会的可能性。

许多东西,是注定离财富自由很远的。

对个人来讲,你不能选择生化环材,历史哲学,这些离钱更远的所谓「天坑专业」。也不能去做传媒,做广告,搞艺术。

对社会来说,科学家、医生、军人、具备责任感的作家等等,更不具备发家致富的条件,但能说社会不需要他们吗?

对理性的探索,对浪漫的追求,对真理的敬畏,勇敢、善良、仁义,人类身上最美好的一面,向来与财富无关。

这就是财富自由最底层的矛盾,财富从来不代表自由,也不能带来自由。

一个追逐财富自由的社会,只会滑向人吃人。

真正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一个人可以早早退休而不被批评是闲汉,也可以每天辛勤工作而不被焦虑裹挟。

只有当追逐或不追逐财富,都被视作理所应当的选择,我们才能拥有自由,而不仅仅是守着一个财富公式,成为社会层级的奴隶。

切不可做那只渴求胡萝卜的驴。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我们为什么注定无法财务自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