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核心商圈,Manner可与星巴克一战?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6-11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 “吴怼怼”,贝壳投研经授发布

从两年前的失序和激进,到巨头的轰塌和复活,中国咖啡行业在疯狂扩张中迎来了疫情下的理性回落。

 虽然旗手瑞幸当不成行业的风向标,但它在客观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咖啡的接纳度,并让大量闲得发慌的资本,在互联网的回潮期,找到了激情澎湃的去处。

 资本始终乐于促成规模化的可能,尤其是在前期。这招在中国市场屡试不爽——滴滴和Uber的出行大战,单车们抢夺的最后一公里,以及黄蓝两家始终较劲的外卖,皆如是。

 规模化三个字可奉为经典,但只会规模化三个字并不能封神。这当中操盘者的策略、团队的协作与进退,甚至是运气和偶然,都会影响最终河流的走向。

 Manner单店估值1200万美元后,行业试图把其当成第二个「瑞幸」去剖析和解构,并乐此不疲地找出一条「普适规律」留给未来的复制者。

 没有经历过来路的人总会操之过急,在激流猛进的行业里,保持自身的节奏总显得难能可贵。

 Manner的成功,看似只是资本在规模化推进中的成功样本之一。从这一点来说,它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有大量可借鉴的操盘经验。

 但从另一面来说,它也足够独特。不是所有品牌都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到位了,它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傲人之姿站在资本和大众的面前。

 3年8家店,慢就是快

 那个看似没有筹码的人,最后赢了。

和陆正耀携手神州系,呼风唤雨打造的瑞幸不同,也没有连咖啡「最早做出外卖咖啡」的首功,初创团队更不是星巴克太平洋系出来的选手,Manner的诞生更像是夫妻档创业的意外之喜。

 在各路资本刚开始角力的咖啡早期战场,Manner根本没有加入,准确来说还不够格加入。

 一位早期接近过瑞幸的投资人Tsing说,他们2016年到2017年之间筛选咖啡赛道种子选手时直接略过了Manner,「感觉他们要走小而美的独立咖啡馆路线,根本没有做精品连锁的想法。」

 创业前三年,Manner只在上海开出8家门店。即使是2018年10月接受今日资本投资后,也只在年底新增了5个点位。

 尽管当时Manner创始人韩玉龙已经足够专业,所涉行业除了线下售卖,也有上游供应链等环节,还兼顾行业培训等业务,部分投资团队对Manner当时的犹豫还在于韩玉龙个人的背景。

 在行业偏好「名校名企」背景的风投圈里,技术型出生的创始人在纯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领域中还比较常见。大消费领域做品牌的思路,往往精通技术的人才会放在合伙人的位置,而不是绝对的头号人物。

 Tsing进一步解释,「部分投资人要求核心团队具备互联网或大公司背景,这可能只是一个概率统计或者主观感受,多少是有点偏见的」。

 但在2018年之前,这种犹豫反而给Manner留足了窗口期。

 所谓天时就是,瑞幸的高调吸纳了大批咖啡用户增量,但这些用户反倒被Manner这样的品牌后续分流截胡。而Manner既没有像连咖啡那样承受瑞幸的围追堵截,也没有在早期被资本干预乱了自己的阵脚,小众高端的形象和品质稳定的口碑由此形成。

 味道是Manner最早出圈的关键词

 中国首位 COE 咖啡评杯比赛的国际裁判黄俊豪,在撰写的《上海咖啡地图》一帖中提到Manner,「上海精品咖啡业界只有少数的几家窗口店,Manner 是里面咖啡做得最好的」。黄俊豪给的评价很高。

 要知道,烘豆师在烘豆时的拼配比例和数据曲线往往是行业最高机密,也是品牌的风味灵魂。

 Manner Blend目前采用就是韩玉龙调整后确定的比例,其采用了耶加雪菲、危地马拉、曼特宁和云南的四种豆子,均为阿里比卡种,最近刚改良过的烘焙方法比以往更突出甜味。

 一位苏州的独立咖啡馆创始人Jacky提及,他在上海、苏州和杭州的咖啡文化节上遇见过韩玉龙本人,「他手上的功夫一直没丢,对豆子品种,烘焙和萃取方式都有自己的看法。」

 大众不知道的是,韩玉龙在烘豆上确有天赋。和女友陆剑霞创立Manner之前,他已经做了好几年咖啡培训讲师,自己也会烘豆。

 大众点评上收录了上海襄阳南路附近一家咖啡厅Café del Volcán有八年之久,韩玉龙曾在这家餐厅做过一年烘焙师。在上海松江,他还有自己的豆子烘焙工厂。

 和韩玉龙相熟的一位创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市面上制作一杯咖啡,消耗咖啡粉18克-20克左右,Manner的做法是直接提升到25克。」

 这个说法得到了Jacky的认可,「喝惯了Manner的人肯定会觉得别家寡淡,包括星巴克。以Manner出名的一款燕麦拿铁来说,燕麦奶比起普通牛奶不会太影响咖啡的口感,甚至突出豆子原来的风味。」所以消费者普遍认为Manner味道更醇厚。

 德勤在《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中指出,消费者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品质、口感的追求。这一点和他们对便捷性的要求不相上下。如果一家口味胜过星巴克、价格还更便宜的咖啡馆在商圈不远处出现,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尝试。

 复制下一个2平米 小店快跑,规模化。

 如果说没有参与早年的激战算一种退守,那在小店模式的推广上,Manner的姿态可以算是强攻。

 资本介入之前,韩玉龙的成本控制就做得很好,这是小店模式能快跑的重要原因。

 首家门店在上海南阳路上,2平米,租金成本就下来很多。纸杯上的贴纸自己贴,因为定制设计太贵。虽然单杯毛利在5毛左右,但店里还卖咖啡豆,加上在松江烘焙厂的批发豆生意,和咖啡机转卖的利润,维持下去不会有大问题。

 其次,定价便宜会直接拉升出杯量,薄利多销也能快速回本。

 单杯定价15块,是咖啡行业一个高度敏感的价格线。这个价位几乎不能再压低,也意味着做外卖几乎不可能。

 瑞幸的员工曾经算过一笔账,杯子、纸袋、底托一套成本是3块多,再加上半杯多牛奶,如果还有配送人工,一杯咖啡的成本至少13.5元。连咖啡也曾对外卖咖啡的盈利基线做过计算,除去产品原料、店租人力、配送等主要成本,单杯25元左右才有盈利空间。

 所以Manner一直到今天也不肯做外卖

 至于定价15块,多位投资人认为,这个数字当时多少也是被瑞幸逼出来的。毕竟别人都做外卖,如果Manner只做自提,单杯价格还高于瑞幸,那消费者肯定不太愿意买单。

 反倒是直接砍掉外卖业务,反而一身轻松,还能降低包括配送、人工、包装在内的一系列成本。

 多份行业报告显示,除了一些具有品牌识别意味的形象店,Manner大部分门店面积在10m2-20m2之间,这比星巴克动辄百十平米的大店,以及瑞幸最初的50平米标准店都要小太多。

 压缩面积来提高坪效的意识,是饮品行业这几年的共识。不仅是咖啡,茶饮选手们也在压缩空间。

 2018年左右,喜茶选址多为城市核心商圈,并与时尚大牌为邻,打造品牌效应。北京三里屯黑金店、深圳万象天地店、成都IFS门店都是例证。但在2020年,单店面积20m2的喜茶GO门店迅速增长,且与智能取餐柜配套使用,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在上海,目前喜茶GO对门店数量已经接近三分之一。

 向来走大店模式,单店面积200m2左右的奈雪也在2020年推出Pro门店。该店面比标准店铺投入减少30%。招股书显示,2021到2022年新开门店中,这种店铺将达到七成门店。

 如果单店投入体量小,那么花费同样的钱,能同时启动的店铺自然就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在接受融资后的一年内,Manner就走出了上海,全国门店数量迅速超过50家。

 投资人Tsing和黄斐然认为,当时Manner看似没有能力,不与Seesaw、M stand等专注第三空间的咖啡店争锋,实则已经明确了小店快跑的打法,这是退。

 他们的依据在于,今日资本的投资经理金斌斌(也是Manner后来的持股者之一),曾经对咖啡品牌三顿半的扩张速度提过几句惋惜。

 金斌斌说,「三顿半应该降到3-4块钱去达成更广泛的消费者认知,不顾一切地把规模跑出来,尤其在其他品牌体量还较小的时候。」

 所以在今日资本强势进入后,小店快跑的模式被大规模复制开来,且Manner也不像最初扩店时表现得那样克制和谨慎,而是一下子就适应了资本加速的节奏。「这让双方都加深了信赖。」

 此时,Manner还留着后招。

 扫街和扫楼之战

 全方位、多点位的空间渗透策略。

 作为今日资本的投资经理,金斌斌想要的规模化打法是符合逻辑的。但关键在于,具体点位选择时该怎么做。

 上海的点位并不好拿。一位常年从事写字楼和购物中心招商的王先生说,这些点位和上海的住宅一样,都是稀缺品,「基本上都被看过几轮并且会有溢价。」

 过去瑞幸抢店铺的疯狂还历历在目——哪怕对方前一天已经谈好价钱,瑞幸也会不惜一切,甚至用高于对手30%-40%的价格把这个点位拿下。「所以当前上海整个市场上空出的档口,很多是瑞幸之前谈好但没钱了之后不了了之的。」

 尽管Manner不走大店模式,但他们也明白这些小档口的紧俏,日夜里盯得很紧。上海市静安寺核心商圈安义路和铜仁路的交叉口,刚开了一家Manner铜仁路90号店,这家新店在百度地图上还不能搜索到。

 在静安商圈,以静安寺为圆心,半径950米内,唯一能和星巴克叫板的就是Manner。他们至少拥有包括芮欧、东海、上海商城、长乐、南京西路、南阳205以及铜仁路90号/菜场店上的8家门店,和星巴克的15家形成对抗。

 

其他家的分流能力在这里稍显弱势。M stand只有一家久光大店,Lavazza拉瓦萨在晶品大厦一层稍微远了点,而原先铜仁路88号附近的麦隆和芮欧百货中的Seesaw已经撤走。

 商业综合体分析师Marvin说,核心商圈中的同类门店数量哪怕相隔300米,都不会形成绝对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哪怕星巴克的两家店同样开在嘉里中心,充沛的人流,以及强烈的消费意愿,会同时拉高单量和客单价,盈利不是难题。

 星巴克如此布局,大概是有提前占位的心理。新一线城市研究中曾经提到,这种「加密型」门店只拥有很小的服务范围,从一开始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某一特定人群,是典型的起到加密当前区域门店网络作用的门店。

 在浦东张江的科技园区,星巴克的扩张就是按街区一条条向前移的。

 而静安商圈完全能养活这些门店。负责招商的王先生说,受疫情影响,周边写字楼空置率很高,且四大主楼芮欧、嘉里、久光和晶品楼层铺面还有所空缺,如果白领把这些地方填满,咖啡店还可以再多一点。

 根据美团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地图》,上海咖啡馆密度最高的区域就是静安区的南京西路街道,每平方公里有57.9家咖啡馆。这个聚集区以南京路为核心,从外滩一直延伸至静安寺,整体呈现出条带状。

 如此一来,Manner在核心商圈见缝插针的铺店行为就更加合理了。

 Marvin认为,扫街是Manner的渗透策略之一,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策略是扫楼。前者满足即买即走的需求,后者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更有品牌形象强化和渗透的效果。

 「你走到一个商场,发现有Manner有三家,分别在1层对外展示,负二层自取带走,还有四五层餐饮区做品类丰富,你什么感觉,自然是觉得它不差钱。」Marvin调侃,「你还看了三遍招牌,广告触及非常到位」。

 这种两店同开,三店同入是很标准的星巴克打法,某种程度上也是排他。这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做法,倒也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

 鉴于星巴克的长期影响,部分购百中心会以低于市场价15%-30%的价格邀请其入驻来提升自身形象,同样地,星巴克同意入驻也会要求覆盖掉同类竞品诸如太平洋咖啡、Costa咖世家的点位。

 但Manner的大火让这种排他格局出现了松动,一些购物中心甚至主动联系品牌邀请其加入。在上海一些新兴商圈如经纬汇等,甚至出现了Manner优先于星巴克入驻的情况。

 而当大家都开始扫楼时,星巴克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在上海环贸IAPM的三楼,一家新开的Manner就坐落在星巴克对面。它和1层的店铺一起,对星巴克入驻的3家门店,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在某些特殊点位如大学校园等,Manner的影响力也不逊于星巴克

 在上海大学的2号门,一家名为「入海口」的Manner门店落地,店内是上大教师设计的展厅和雕塑陈列;在同济大学,Manner红色的快闪咖啡车吸引了很多学生打卡。

 投资人黄斐然认为,无论是Manner的扫街还是扫楼策略,借鉴过来都侧面盘活了便利店卖咖啡的思路。

 星巴克的密度再高,也比不过目前各路便利店的渗透。英敏特一份外带咖啡报告显示,便利店是消费者购买现制咖啡频率最高的渠道。

 「所以便利店做咖啡,只要能做出超级单品或爆品,便利店的流量优势就能把咖啡发挥到极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洪涛也曾下过这样的判断。

 已经有人在行动。近期,连锁便利店便利蜂开始在现有门店中设置饮品站,名为「不眠海Sober Hi」。该站点提供咖啡师现场调制的咖啡,除了10元的浓缩,其他定价在15-20元之间。它和Manner一样自带杯子可减五块,从定价和营销上与其有相似之处。

 深耕上海,克制下沉

 上海是咖啡的天堂,下沉市场没那么多咖啡爱好者。

一切的发生,都因为故事的起点落在了上海。

 根据官网数据,截至今年5月31日,Manner全国门店数量达到136家,其中122家位于上海,这意味着他们的核心阵地从未转移。

(根据Manner Coffee官网2021/5/31更新数据,吴怼怼工作室绘制)

 《2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指出——

 「喝咖啡的人中,超六成消费者每周会饮用3杯及以上咖啡。从人均杯量来说,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都市已经和日本、美国等成熟咖啡市场旗鼓相当。」

 2018年,星巴克已经在141座城市拥有了3300家门店,在这些门店中,上海以639家位居榜首,北京以272家位居第二。

 而到了2021年1月,上海的咖啡馆已经达到了6913家,成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报告显示,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这一数字也已经达到了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城市的平均水平。

 可以想见,上海的咖啡市场在全国都具有断层优势。生活于此的人们对咖啡的热爱,构成Manner在此生根的重要地利因素。

 政策层面的重视和倾斜也让咖啡金融、咖啡消费和文化在迅猛增长,诸如Manner在内的咖啡连锁品牌也在此间被眷顾。

 此前,位于伦敦和纽约两个夜间开盘的咖啡交易指数,掌握了全世界咖啡的定价权。尽管他们不是像巴西这样的咖啡豆原产地,但是他们具备金融中心和港口贸易这两个关键要素,从而能够成为交易点。

 而整个亚洲包括中国都没有咖啡交易指数,之前像云南这样的大型咖啡豆原产地,即使出豆量稳定且品质优良,定价权也是向星巴克、雀巢这样的大采购商转移。

 相关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咖啡交易中心,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的运作模式,通过一些咖啡金融产品的设置,推出中国的咖啡交易指数,并使其成为亚洲的参考范本——这是一场明面上的棋局,就是要争夺咖啡豆的定价权。

 而同时具备金融中心和港口贸易能力的上海,当之无愧。更何况,这座城市还住满了全中国最爱喝咖啡的人群。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谢勇认为,这能促进在中国的咖啡跨境交易,也可以让中国的咖啡豆与国际上知名的巴西、哥伦比亚等咖啡豆正面PK。

 从消费文化层面上,上海也正在试图强化咖啡这一标签与这座城市的联系。

 在2021年度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申报里,「上海咖啡文化与城市品格的研究」这一命题出现在重点产业研究类的项目列表中。

 随着更多上海咖啡市集的落地,第一届上海国际咖啡产业论坛也在上海青浦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的主题语是「因为咖啡,所以上海」。

 基于此,Manner的核心地盘一直控制在上海内,只是小规模地出走了几个其他城市,这既节省了支出保存了自身实力,还加强了整体品控。

 事实上,下沉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咖啡用户。

 一方面,市场还要花很长时间去养。德勤报告显示,二线城市的人均261杯饮用量和一线城市的326杯存在明显差距。

 另一方面,下沉市场很多早期接触咖啡的消费者,对咖啡第一印象都是速溶类有奶味的。他们并不习惯咖啡本身的味道,而是更喜欢甜味、奶味更足的咖啡饮料。并且他们的价格接纳度不高,5元钱以下的碳酸饮料可能卖得更好。

 这种不肆意扩张,克制下沉的步伐,也是Manner进退得当的姿态,这种克制,让Manner的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

 关于人的进退

 如果是你,你能接受你一首创办的公司,最后你却不是最大股东吗。

投资人Tsing坦承,如今看来,他本人和团队当初对Manner的预判可能出现了失误。

 Manner虽然自带独立咖啡馆的气质,却因为创始团队的年轻,和韩玉龙本人对整个咖啡产业链的涉及,他们对互联网思维的改造,反而适应得极其顺利。

 独立咖啡馆创始人Jacky虽然羡慕Manner的成功,但他深知韩玉龙的不易。「你做的每一步选择都有巨大风险,比如你怎么知道接受资本后,你对这家店还有没有话语权」。

 Jacky对此的担忧和Tsing对Manner欣赏的点颇为一致。品牌的最初创始人如何在资本介入后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和新入驻的资方管理层达成平衡,甚至是退守。

 Tsing认为,在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这个点上,韩玉龙及Manner团队表现得很专业,「他们懂得退。」

 一个铺垫是,2018年底今日资本入股Manner后不久,投资经理金斌斌就代表资方进入了Manner董事会。此时韩玉龙和陆剑霞夫妻总持股超过50%,今日资本大概40%左右,创始团队还占上风。

 转折发生在2020年12月9日,夫妻两人的各自持股都从30%降低到25%。天眼查显示,这10%的持股至少在数据层面上,是交由了金斌斌持有,此时今日资本和初创团队的比例已经达成5:5的制衡。

 有分析认为,此后大概是徐新出面,进行了小规模的外部资本引入。私募基金H capital、对冲基金Coatue入局后占比不高,更像是融资初期的3F(Family、Friend、Fool)行为中的朋友圈融资。

 2020年12月16日,韩玉龙夫妻双方各自持股再次降低至21.12%,资方的持股比例由此高于创始团队。这个节点表明,资方可能在品牌的操盘运营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而徐新也和金彬彬一起进入了董事会,资方席位由此提升至两席。

 Jacky说,如果不具备专业和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经验,个体经营者很难在「自己占股不到50%」这件事上拗过来。「你自己创办的公司最后你都不是最大股东,你怕不怕?」

 这种退守,在Jacky本人看来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进步。尽管韩玉龙和陆剑霞可能并不认同「妥协」这两个字。

 但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的确能让品牌在初期迅速跑出来。规模化的事情怎么做,怎么有策略地执行,怎么把名声做大做响,资本向来更有经验。

 淡马锡的入局在Tsing看来就是一种「光环效应」,也是把牌子打响的方式。

 淡马锡对Manner的投资并无先例可循。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他们的投资主要分布在金融服务、TMT(电信媒体科技)和房地产这三大领域,同时他们长期在建行、工行、平安银行持股,也是阿里巴巴的股东,也曾在运营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凯德集团占股一度达到四成。

 即使投资在消费领域投资过部分酒店,以及一个万礼生态园,但像品类细分到咖啡这种子集的消费品牌,此前从未出现过。「但投资这件事,就是找上几家互相壮胆,或者要一家很有名的机构出来背书,淡马锡的确具备这种号召力,只不过Manner有能力让淡马锡出面了」,Tsing解释道。

 2021 年 2 月,淡马锡通过全资附属子公司 Dahlia Investments Pte 间接持股 1.28%,Manner 所属的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也随之发生变更,从 354.7 万人民币增加至 359.3 万元人民币。

 2021年5月,Manner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美元融资,美团龙珠资本独家投资,并称该轮融资将用于门店拓展及数字化投入。

 这些动作,都是黄斐然和Tsing所说的,也是他们认可的资方专业度,「很像今日(资本)的做事风格,他们也应该这么跑市场。」

 实际上,行业内不是没有过创始团队和资方代表撕逼的前例。当年滴滴派人入驻ofo团队时,就遭遇过不同程度的防备和排挤,一次又一次的「清除计划」让程维和戴威的关系全线崩盘,小黄车也从此黯淡退出单车市场。

 用中国的儒家道法来解释,人和也是事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Manner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初创团队和资方是否发生过理念分歧,他们都已经在这种制衡和合作中为品牌打下了半壁江山,也为彼此积累了足够信任。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赵丽颖如何实现资本逆袭?神秘亲属赵民隐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