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抄底,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贝壳号 | 发布于2022-05-12

编辑按: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飞鲸投研经授发布 。

近期,在市场不断底部震荡的情况下,有很多喊话抄底的机构或个人都登上了热搜。例如某明星基金经理4000万认购自己的私募基金,也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已经满仓了自己的基金”,还有知名的宏观策略私募基金经理也公开表示“做多A股”。

政策喊话、机构表态,个人投资者也跃跃欲试。巴菲特说要逆势投资,“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在当前情绪低迷、震荡磨底的市场行情下,抄底等待反弹上涨成为了很多投资者的选择。那么,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有哪些常见的“抄底误区”呢?

首先,过度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投资基金或股票,第一步一定是风险测评,只有正确的衡量出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才能找到合适的投资品。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却被绝大多数投资者所忽略。很多针对股市投资者的调研都显示,在牛市进场的投资者,超过90%的人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所谓的“抄底”,更多的是在市场下跌中的买入,是一种典型的左侧交易策略。然而,没有人能够精确的判断市场的底部在哪里。左侧交易的策略需要承受着市场因不确定性的继续探底,大多数的抄底也都会伴随着幅度不小的下跌。然而,很多人忽略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无论是风险测评还是抄底前的幻想,都自我认为能够承受30%甚至50%的市场跌幅。而一旦真的在市场底部继续下跌时,投资者恐慌的情绪、股票业绩的低迷等信息都会加大“抄底”投资者的负面情绪,说好的“高风险偏好”往往对10%甚至20%的跌幅也不再能够忍受,真正的出现盘中大跌时,往往会选择清仓离场,将其看作是“止损离场”。从一个抄底长期持有策略,变成了短线杀跌的“韭菜”。同时,这样极度恐慌的时点,也经常是真正的市场底部。所以,抄底者往往不乏“倒在黎明前”的例子。

其次,对市场中的信息过度反馈。与右侧交易的策略相比,左侧交易策略更考验人性,能否在市场的极度恐慌中保持冷静持有甚至抄底,能够保持自己前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遵循既定的交易策略,这些都考验投资者的思考判断能力。但当市场中充斥着负面消息,甚至打开每一个网页、翻开每一页报纸,入眼可及的都是悲观消息,会不可避免的被这些消息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

而对于抄底的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在买入某一只股票或基金后,就会更加的关注与其相关的信息,一旦市场中出现这些消息时,就会更加关心消息对自身持仓的影响,放大这些消息的影响力。当这样的消息频繁出现时,就会影响前期的判断力和交易策略。因此在市场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熊市中很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就可能给一些股票带来踩踏式的下跌。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市场极度恐慌之下的这种过度负反馈。

抄底缺乏合理的逻辑,认为跌得多了就值得买。则是第三个常见误区,可能也是最常见的误区。

“跌了这么多,应该见底了”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说法。抱有这些想法的投资者,总是错误的运用投资中的“钟摆理论”,认为股价跌多了总会反弹,甚至跌的越多,反弹力度越大。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理解市场反转的理由。我们需要非常清楚的知道,市场的底部往往和政策的底部、估值的底部、经济基本面的底部,因此可以看到诸多分析各种底部关系和顺序的研究报告和文章。而这些与跌幅多大、跌了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如果影响市场估值、业绩的因素没有变好,甚至预期更差,那么即便跌了三年甚至五年,也仍然不构成反转的理由。最典型的是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092点,短短半年时间就跌了40%,很多投资者也都觉得这样与历史相似的最大跌幅到底了,但上证指数又在此后的半年时间内跌了50%,直到2008年11月份上证指数跌到1700点左右才企稳回升。创业板同样有类似情况,让很多投资者印象深刻的2015年创业板行情,在一个月内跌幅达40%,短暂反弹后,又跌幅达30%。因此,绝对不要把“跌了很多”作为自己抄底的理由。如果估值仍然过高、业绩不见好转,跌了20%,还可能继续跌30%,之后还能继续跌40%。这也是为何股市中存在“本想抄底,而且抄在了地板上,却没想到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还有地狱,地狱还有十八层……”这样的段子。

第四个误区,不区分行业,选错了方向。就如前文所述,所谓“抄底”,是基于对业绩、估值、市场情绪等因素的判断。但显然,并不是每一个行业、板块、企业都有着完全相同的走势。或许在市场反转的某一阶段,会有整体上涨的趋势,但随着估值、业绩的分化,必然存在某些“假反转”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经济基本面好转时,往往消费先行好转,相应的消费也会先于其它板块启动行情。同时,风格上来说,成长股一般需要高景气度的催化,因此其行情的启动也往往滞后于价值风格的股票。

最后,一定要正确理解“抄底”。如果你是一个短线交易者,“抄底”赌的短期反弹,就不要将短期投机交易长期化。而如果你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实践者,需要关注的是投资对象的未来成长性而不是短期行为。就如巴菲特所说:“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做长线、短线哪个更好赚钱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