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金融让利实体后,一个问题让银行头疼不已

贝壳号 | 发布于2021-09-02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米筐投资”,作者:米筐老A,贝壳投研经授权发布。 

各行各业都希望做高收入和利润,而对银行来说压低收入和利润、才是一种政治正确,可怎么合规着来呢?

这两年,政府一直在强调金融去杠杆、资金脱虚向实,支持中小微实体企业发展。因为2020年又出现了新冠疫情,这种支持的力度就更大了、并且支持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去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金融机构要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毕竟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支付的利息……如果企业都死了,不仅赚不到利息收益、甚至已经放出去的贷款都收不回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为了让金融支持实体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在去年6月召开的国常会上直接提出了让利的定量指标——

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

于是有人惊呼银行完了、利润会大幅下跌,因为2019年整个银行业的净利润也就不到2万亿。这让利1.5万以后,银行的净利润岂不是要下降75%、跌至5000亿?!

这种说法和算法当然是错的,因为不懂银行的营收模式、但能唬住“不明真相的群众”啊,并且“传播出去、带来流量”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里也多说一句,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和算法就是错的。因为2020年银行业向实体让利1.5万亿的目标达到了,但其总利润虽有微降、但跟上一年基本持平,这个后面还会说。

银行向实体让利、最有切身感受的是中小微实体企业主了,可相比全国14亿人来说,他们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实业也不贷款、准确地说是不做企业经营性贷款。

但是你要知道有一个社会舆论场,即大家怎么看、大家怎么说、大家怎么议论、大家怎么认为……而这个大家就是由绝大多数人构成的,在“金融让利实体”这个事上、就是让绝大多数没有做过经营贷的人感受到“金融让利实体”确实存在。

现实就是这样的吊诡和讽刺,但有时候真没有办法。

你说金融让利1.5万亿,可大家没有贷过款、自然感受不到,但有一个指标大家却能感受到——利润增长率。

如果银行利率增长率高于大部分行业(可用GDP增长率来代替),则说明银行瓜分了过多的社会财富、当然就没有让利。

因此,银行是否真的让利、就表现为其利润增长率是否等于或低于GDP增长率了。

谢天谢地!最终还真实现了!

笑了!金融让利实体后,一个问题让银行头疼不已

2020年银行业总利润1.94万亿,相比于上一年1.99万亿、利润下降约2.7%,而GDP却增长了2.3%。

一负一正间,金融让利实体不仅在事实上实现、在舆论场上也实现了。

可这背后的“苦”,只有银行知道,其中的某些“操作”让银行头疼不已。

这个“苦”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说,就是如何隐瞒收入和利润、并且是在合规的情况下。

我们先看银行的净利润构成:

净利润=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业务及管理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其他

生息资产主要指放出去的贷款、当然也包括购买的各种债券,净息差就是存款和贷款的差额、大家都知道存款利息低而贷款利息高。非息收入是指代销理财/保险收入、各种手续费收入等。

业务及管理费用主要是员工的工资、提成和奖金,当然也有房租、日常消耗等办公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是贷款收不回而做的坏账准备,即把利润划拨出去、专业的说法是拨备。“其他”主要是银行缴纳的增值税、所得税等。

如何把利润降下来呢?一是把收入降下来,二是把支出升上去。

可实际操作起来,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银行要支持实体经济,所以必须扩大放贷规模、其结果就是生息资产急剧扩大、对应就是收入急剧增加,破解方法是降低净息差…可降一点还不行、必须得大幅降低。

但净息差并非越低越好,净息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贷款是有呆坏账的…填补呆坏账的资金来源就是利润。贷款越多、利润越多、呆坏账也越多,如果没有相应的利润来填补呆坏账、商业就无法持续…银行都破产了,还怎么支持实体呢?

所以,贷款利息得降、但不能降太多。

既然收入不降、可能还要增加(因为放贷额增加了),那只能增加支出了。

可以增加业务及管理费用了…多招人显然不成、银行招人容易可裁人难啊,那只能增加原有员工的工资。问题又来了:金融行业因工资高而广被诟病,再增加工资、岂不是会被狂风暴雨的舆论重锤?这也不太行。

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是不能做任何手脚的。降低利润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资产减值损失上…多提坏账、把利润压下去。

事实也是这样操作的。

监管层领导也发文指出,出现疫情“黑天鹅”后,资产质量加倍劣质不可避免,金融机构要采取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实资产分类,充分暴露不良资产,利用拨备监管要求下腾挪出的财务空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

于是,去年出现了“关注类贷款下降、不良贷款增加”的神奇现象,其实就是把原先放在关注类里的贷款、划拨到不良类了,为了多提资产拨备、降低利润。

可贷款一旦由关注划拨为不良,就会体现在借款人征信上,那企业再在银行借钱的可能性就为零了,本来还有救的企业、可能就此断血而亡…目的是救实体的,最后却变成了消灭实体。

所以,从严认定不良、加大资产减值也不是越多越好。

可有什么办法呢?要减少收入、要增加支出,可每一个项目的变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是一个系统工程啊,左右不是的“操作”也真是难为了银行。

本来“金融让利实体”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好了,让相关人员(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主)感受到、让业内专家评估到即可,不因过多的不必要粉饰而增加额外的成本…这种额外的成本不仅不利于实体、可能还有害实体,如因加大不良贷款认定而“黑”了企业的征信、致使难以再获得银行贷款。

但在这个“人人麦克风”的舆情高风险时代,金融让利实体不仅要实质性让利了、还得让人看到,不仅要让专家看到、还要得让普通群众看到…而普通群众是没有识别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但他们却构成了舆情。

两害相权取其轻下,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甚至付出一些额外成本,有人就在这个过程中成了牺牲品。

如果银行不加大不良资产拨备、会使得当期利润暴增…前面也说了,银行利润暴增是因为放贷额剧增、而放贷额剧增就是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呀,可贷款的呆坏账不会立马体现出来、会延后。

但是银行短期利润若暴增、会有什么结果呢?会引发极大的负面舆情。

一些网络媒体的题目我都想好了——《重磅!金融让利实体就是个笑话!经济增长创史上最低,银行利润却暴增!》。

这种标题党的文章,内行人一看就没有任何价值,里面的论述基本都是错误的,只看到一个片面的结果、却没看到结果的前因后果。但是……但是这种文章却有极大的煽动性,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群众很容易被迷惑带了节奏,社会危害极大。

前些年还有一种观点极为流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靠特许经营牌照轻松躺赢赚钱的,赚那么多钱、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而这些年害人无数的P2P、就是在无照经营金融业务,左手吸储、右手放贷,本以为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际上却在加剧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因为吸储的利息太高高了)。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很多人的钱血本无归,所以在P2P行业清零后、监管层强调金融必须持照经营,在经过惨痛的教训后、再也没有人民群众对金融监管过严和必须持照经营有异议了。

你看到的、听到的并非事实真相!就像我的这篇文章…在更专业的人看来或许也有偏颇的地方。

都期望看待事情要理性专业,可是…这真的很难啊!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Tags: 银行 疫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合肥南京的关系,为何总是被误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