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投资四大误区你中招几个?为什么我们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金?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2-06

指数基金投资四大误区 你中招几个?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指数基金因其高透明度、永续性、仓位高,以及人为干扰因素少、跟踪误差小等优点,深受投资者的追捧。

  重要的是,股神巴菲特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这让很多投资者对指数基金多了一层信任。尽管指数基金相当出色,但不少投资者投资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同样投资指数基金,甚至投一样的指数基金,有的人赚得多,有的人还亏了。

  问题出在哪呢?下面小就和大家盘点一下指数基金投资过程中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唯估值论

  首先,在买指数之前先关注指数估值是很好的投资习惯。估值也有PE和PB,到底该怎么看?

  第一,不同指数在不同时段PE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直接对比。所以一般更多看PE百分位来衡量估值高低。如PE百分位是10%,说明历史上有90%的PE比现在高。一般30%以下指数就被认为是低估。

  其次,PE只适用于有稳定盈利、流动性好的行业,像周期行业、盈利不稳定行业,比如证券、航空、能源等,PE可能会在短期内随盈利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估值应该观察PB百分位。

  另外,在看PE、PB百分位的同时,还要结合指数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有些百分位处于正常不低估水平的指数,如果ROE较高,往往意味着有长期稳定的盈利,这类指数比如中证消费,也还是有投资价值的。理论上ROE如能常年保持15%及以上,就是较优秀的指数,但事实上能达到15%的指数并不多,一般稳定在10%以上可以算比较好的。

  但是投资切忌片面地、一味地买估值低的。估值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之一,但如果没有辩证的分析,那无异于刻舟求剑。另外,像今年是地产、港股互联网、医药等行业板块,回撤之后估值也来到低估或合理区间,但估值的底部区间未必是行业的底部区间,也就是说估值低并不能成为行业反转的发令枪。想要投资低估值板块的投资者,可能要忍受漫长的底部区间。

  误区二: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行业指数,很多基民看好特定行业,就买行业基金,比如医药、半导体白酒等,但是行业指数波动大,追涨杀跌很容易肉没吃到,被套在山顶。

  其实投资行业主题基金的前提是你对这类行业有一定了解和研究,或者中长期看好该行业前景,而不只是被短期市场行情上涨而吸引,否则很难把握买卖时机,容易追高被套,也很难享受行业中长期发展的红利。

  而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行业一般都是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成长期的行业业务增速快,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但相对的,股票的波动会相对更大。而成熟期的行业,虽然发展到了瓶颈,但其中的龙头公司往往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确定性是比较高的。

  高成长性和高确定性,并没有哪个更好,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收益表现。选择行业主题基金的时候,尽量绕开导入期和衰退期就行了。

  误区三:持有多只跟踪相同指数的基金

  有的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的时候很纠结,比如很想投沪深300,但是跟踪沪深300的基金有很多,兴全沪深300、嘉实沪深300、富国沪深300看起来似乎都不错,不知道选哪个就索性都买了。

  这种做法看似分散投资,其实还是集中在同一个指数上,鸡蛋还是在同一个篮子里,不利于分散风险。

  组合投资的大原则是投资相关性低的指数,重点在不同指数而不是不同基金。

  误区四:定投就选沪深300

  沪深300指数因为覆盖沪深两市300只优质蓝筹股而被市场广泛认可,毫无疑问,这是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指数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数。

  虽然国内指数基金品种不如国外多,但依然有不少指数基金产品可以选择,沪深300指数是首选,但不是基金投资者的唯一选择。

  宽基指数产品,除了沪深300,还有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标准普尔、恒生指数、H股指数等。

  行业指数产品更是包罗万象,如中证新能源、全指医药、全指消费、中证科技等。

  策略指数是一类非主流指数,不以市值加权,而是以不同的策略加权,比如红利指数、基本面指数。

  因此,指数基金涉及产品有很多,能满足大家投资的各种需求,不用只盯着沪深300,在选择指数时尽量组合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的指数。

  另外,指数基金虽然已经是一揽子股票了,但是像沪深300,还是代表市值较大的前300家公司,而今年的行情中小盘涨势更好,所以只持有沪深300就会踏空中小盘的行情,如果投资经验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情买入不同风格的指数,如果把握不好,用不同的指数来做更均衡的组合也是很好的办法。

  最后,指数基金属于基金产品中风险等级偏高的投资品种,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基金投资并不需要一味追求高风险高收益,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金?

  不知不觉,2021年还剩最后一个月了,A股也只剩下二十几个交易日了。

  随着2021年逐渐落下帷幕,本年度的投资成绩也逐渐尘埃落定。

  很多小伙伴看着业绩排行榜单上排在前列的基金,再看看自己手里持有的基金,忍不住跟大家一样发出灵魂拷问:

  为什么冠军基金都是别人的,而我却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

  不用沮丧,基长可以用数据告诉你,有这样经历的,你并不是一个人,甚至还是基民的大多数。

  有多少人买到了年度冠军基金?

  由于过去两年都有基金在一年之内就取得了超过100%的收益率,也正是这两年公募基金良好的赚钱效应,所以吸引了大批的新基民。

  因此,我们就以2019和2020年两个年度作为测算区间。

  2019年,某基金(ps.为了避免广告嫌疑,不写产品名称)以年内涨幅121.69%登上了全市场基金排行榜第一名,很多基民也慕“名”而至,纷纷加入持有人行列。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2019年年底,这只基金的持有人数量超过36万。然而,在半年前——6月底的时候,这个数字仅为2431。短短半年的时间,持有人数量增加超过36万。

指数基金投资四大误区你中招几个?为什么我们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金?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日期分别截至2019年6月30日和2019年12月31日。基金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再来看看2020年的情况。

  2020年的冠军基金易了主,年内收益率166.56%,同样是亮眼的业绩。

  “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发生在2019年冠军基金的事情继续上演。

  2020年6月底,这只基金的持有人数量仅为9500户;

  而到了2020年底,持有人数量已经激增到了34万。

  半年的时间,持有人数量增加也超33万。

指数基金投资四大误区你中招几个?为什么我们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金?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日期分别截至2020年6月30日和2020年12月31日。基金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大家发现了没?

  无论是2019年的冠军基,还是2020年的冠军基,在“成名”之前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少有人问津,绝大部分持有人都是在基金“成名”之后才加入了持有人行列。

  这样的故事,相信在日后还会继续上演。

  买到冠军基金真的重要吗?

  为什么冠军基金受到那么多关注?

  无非是收益率高。

  但是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错把基金的收益率当做是自己的持有收益率。

  计算基金的年度收益率时,是从当年1月1日计算到12月31日;

  而我们真正到手的收益率,是从持有时间开始算起的。

  在成为冠军基金之前,那只基金跟全市场其他普通基金没什么两样,不会得到特别多的关注,这一点我们从2019年和2020年冠军基金的持有人数量变化情况就能看出。

  在业绩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才会被我们注意到,从而被我们买入。

  中间的时间差,往往造成了我们自己持有的收益率跟基金的收益率有很大的差距。

  假如现在有两个选择:

  A、年初时就买入一只表现中等的基金,一直持有到年底,收益率为20%。

  B、到了下半年,看到基金排行榜后,买入一只表现靠前的基金(这只基金后来成为了年度冠军基金)。由于是中途上的车,持有到年底收益率仅为15%。

  两种情况,大家会作何选择?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都会毫不犹豫选择A:

  管它是不是冠军基金呢,能帮自己赚到更多钱的才是好基金。

  无论是哪个领域,排在首位的都会天然地吸引众人的目光。

  正如大部分人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而世界上第二高的山峰却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

  基金也不例外,每年的冠军基金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不过不同的一点在于,基金投资并不是比赛,我们不需要每年都买到冠军基金才算赢。

  只要在基金投资中,我们实现了自己一开始设定的理财目标,那我们的投资就是成功的了;

  而这个过程,跟是否买到冠军基金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大家不用再纠结自己为什么总是买不到当年的冠军基啦~

  只要持有的是好基金,最终能帮自己赚到钱,即使没有拿到冠军又怎样?

  你说对吧?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长期看好短期被套,手里的明星基金要不要换?你今年的收益达到10%了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