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看长期业绩选基金还是亏了?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1-25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基金 散户越多?

  你在买基金的时候,会考虑它的净值吗?

  喜欢净值高的还是低的?

  在很多人看来,这算不上一个问题,因为净值高低并不是在买基金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

  道理很简单:

  投资者的总资产=基金持有份额基金单位净值

  投资回报=投资者的总资产净值增长率

  有A、B两只基金,A单位净值1元,B单位净值2元,现在分别买A、B基金各1000元,可以买A基金1000份,B基金500份。(不考虑手续费)

  假设过了一段时间,A、B基金都涨了10%,

  A基金回报=1000份1.1元-1000元=100元

  B基金回报=500份2.2元-1000元=100元

  虽然A基金净值比B更低,但赚得一样多——基金的收益,不取决于买入时的净值高低,而是由基金净值未来的涨跌幅决定的。

  理是这么个理,但现实却是:

  越“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

  小编在华宝证券的研报里,看到这么一组数据: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看长期业绩选基金还是亏了?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

  解释一下,蓝色条块代表单位净值1元以下的基金中,个人投资者(散户)的占比;

  橙色代表单位净值1元到2元的基金中,个人投资者(散户)的占比;

  灰色代表净值2元到3元的,黄色是3元到5元的。

  可以看到,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散户的占比最高,随着净值的上涨,散户的占比明显下降。

  为什么越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

  想了一下,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

  净值“恐高”症

  在买基金的时候,很多人倾向于选择“便宜的”即净值低的,他们的内心OS大概是这样的。

  净值高的基金已经涨了很多了,上涨的空间不大了,下跌的可能更大。不如买净值低的,未来上涨空间更大。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我们用数据说话。

  分别取2016年-2019年末,单位净值最高和最低的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统计它们在接下来一年的净值涨幅。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看长期业绩选基金还是亏了?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

  数据来源:Wind。基金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

  可以看到,在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单位净值最高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在接下来的第一年中,净值表现好于单位净值最低的20只基金;

  而在2019年末单位净值最低的2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在接下来一年的表现更好。

  所以,基金净值的高低,和它未来的表现没有必然的联系。

  基金净值高,未来上涨空间小;基金净值低,未来上涨空间大这样的说法,可能来自于炒股时的行为习惯。

  股票价格围绕它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当股票价格下跌,向下偏离价值较多时,就会“便宜”,更有投资价值,当股票价格上涨,超过内在价值,就变贵了,有下跌风险。

  但这套逻辑并不适用于基金,因为基金的持仓股票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一只基金买了10只低估的股票,净值上涨后,这些股票不便宜了,基金经理把它们卖掉,又换了10只低估的股票,而净值可能继续上涨……

  所以,基金净值没有贵和便宜的区分。

  投资一只基金,主要是看好该基金投资标的的未来市场表现、基金管理人运作水平,而非买入时净值的高低。

  很多净值高的基金,恰恰因为其历史业绩不错,从一方面证明了基金管理人运作水平。

  被套住不舍得割肉

  当然,低净值的基金也不是一开始净值就低的。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因为净值下跌,又不舍得割肉,“被迫”留下来的。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卖出盈利的基金,而留下亏损的,所谓“卖涨不卖跌”。这和炒股时出赢保亏的做法如出一辙。

  探究这背后的小心思,还挺有趣的。

  他们会为自己买的每一只基金单独开立一个“心理账户”,希望在关闭每一个账户时都能盈利,

  面对一只盈利的基金和一只亏损的基金,该卖出哪个?,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给你带来的快乐和给你造成的痛苦中作选择,你大概率会卖掉盈利的,以享受投资成功的乐趣。

  而亏损的自然不想卖,因为这会让我们“不舒服”。

  然而,如果你在意的是你的财富而不是感受,就应该把你购买的所有基金作为一个组合,整体来看。

  根据未来可能的表现,卖出你不看好的基金,而不是考虑它目前是盈利还是亏损。

看长期业绩选基金还是亏了?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

  很多基民反映自己买基金的时候做了很多功课的,知道买基金不能只看短期业绩,不能追热门基金,一定要看长期表现;而且还得选经验丰富、经历过牛熊市考验的基金经理。然后选出一只基金,但没想到买入之后,我都持有好几个月了,却还是没有赚到钱。

  为什么看长期业绩选基金也还会亏钱呢?看业绩选基金还靠不靠谱?到底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呢?

  一、了解总收益的构成

  各大基金平台上推送基金的时候,通常会附上该基金近几年的回报涨幅来作为基金优劣的佐证,但基金的回报涨幅经常使用总收益。总收益由资本回报率(因债券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波动获得的收益)和收入回报率(股票或债券的分红派息收入)构成,并考虑了基金红利再投资收益。如果投资人没有选择红利再投资,那么其获得的收益率可能低于基金公司公布的总回报率。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基金,散户越多?看长期业绩选基金还是亏了?什么才是看业绩选基金的正确姿势?

  上图这只基金2006年成立至2021年8月25日,累计净值达到4.44,收益应该是344%,不过成立以来收益却写着649.10%。

  我们计算了一下,如果是现金分红,期初投入1000元,累计收益确实是339%,但如果是红利再投,累计收益就达到了636.59%。

  二、长期具体是多长

  我们要看长期收益率来选基金,但长期究竟要多长才好?有些基金就成立两三年,收益率有没有参考价值呢?

  时间上,其实两三年以上是不错的。但最重要的是这里面要经历考验,选定的时间段里面不能都是单一的市场风格,尤其是单一的单边上涨,最好里面会经历一次市场大的调整,经历一次大的熊市,就能看出这位基金经理和其他基金经理的一些差异。

  三、不仅关注长期业绩也要看逐年表现

  我们关注的长期业绩指标可能是成立以来收益率,或者近三年收益率,或者年化收益率,除此之外,也要关注基金的逐年表现。基金年化20%,并不代表年年20%。当然市场是不断轮动的,偏股型基金不会有永远的神,但如果是稳健型投资者,还是尽量选不同年度业绩波动较小的均衡型基金。而行业类基金可能因为某一年行情爆发而基金表现优异,而当行情轮动到下一个热点时,业绩难有持续性,整体波动较大,长期持有体验也大打折扣。

  四、基金经理变动导致基金业绩可持续性降低

  有的基金长期业绩很好,但在历史收益率区间里,更换了多次基金经理,这样的长期业绩可参考度就下降了。

  在持有一只基金之前需要确认那位获得良好回报记录的基金经理仍在职,并关注对持有的基金的基金经理的变动情况。因为基金经理的变更将使基金历史业绩的可参考性大打折扣而失去了通过基金历史业绩做决策的意义。

  也许某只基金在每个时期都有着可观的长期收益,但帮助实现这些巨大收益的人员已经离职或转到了另一只基金。在这种情况下,该基金的长期记录可能与将来的业绩表现无关。常变更基金经理的基金,其业绩表现随着基金经理的变动时好时坏,基金业绩可持续性大大降低。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看长期收益率选基金的时候会忽略掉的关键点,但我们选基金的时候也不能只看收益率,即使是长期收益率也过于片面。

  风险收益相伴生

  基金投资不能只看收益,还要知道取得这些收益背后承担的风险。所以在我们关注业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基金的风险指标。

  风险具有两面性,它既是波动的缘由,也是收益的来源之一。但承担风险却并不会在任何时刻都带来收益,更多的时候,风险带来的是损失,那如何看我们买的基金承受的风险是否带来了相应的收益呢?

  衡量风险和超额收益的标尺

  其实有这样一个指标,在衡量基金收益的同时,也考虑了基金承担的风险——夏普比率。简单来说,夏普比率衡量的就是,在每承担1个单位风险的情况下,所获得超越无风险收益率的超额回报是多少。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性价比”。

  下面这句话在特定条件下是对的,夏普比率越高,说明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超额回报越高。反之,如果夏普比率很小,说明承担一定的风险所获的超额回报很小,如果为负数,则说明没有超额回报。

  那么不同类型的基金,夏普比率是多少呢?据华泰证券测算,纯债基金的年化波动率在2%-5%之间,长期的夏普比率在1-2倍之间,纯债基金的夏普比率较高,原因就在于其波动比较小;对于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来说,年化波动率在18%-25%之间,较为理想的情况下,长期的平均收益率在10%-15%之间,因而其夏普比率在0.4-0.6倍之间,高于0.8倍的夏普比率就已达到了良好水平了。

  尽管如此方便,夏普比率也不是万能的:

  1、夏普比率与其他很多指标一样,衡量的是基金的历史表现,因此并不能简单地依据基金的历史表现进行未来操作;

  2、夏普比率没有基准点,因此其大小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在与其相同类型产品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做比较才有价值。

  最后总结来看,选基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我们看长期业绩选基金也会由于考虑的不全面而选到不合适自己的基金。所以看长期业绩的时候也要考虑收益率是否涵盖红利再投收益、选择包含一次大幅调整的长期区间、关注基金逐年表现以及基金经理变动情况。另外,风险收益相伴生,基金的风险指标也不可忽视。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清友会QingYouTalk:御风而行——最新宏观形势研判及应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