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1-11

分析基金的好坏,无非就是看这只基金能否长期跑赢市场、跑赢同类,即能否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用来衡量超额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基金的业绩,但是,业绩本身并不是基金的全部、因为我们都知道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不过,目前市场广为流传的基金评级体系,如晨星、海通与银河等,都是基于业绩本身作出该基金的星级评判。但这些星

级评判,都没有考虑基金经理的变动,尽管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假设不存在影响,在实践中会带来致命问题。例如华夏大盘精选在王亚伟于2012年5月离任后,后面的接任者在2013年只取得业绩倒数的成绩,但是从5年评级看,华夏大盘还是5星级,这会让那些初入不明就里的投资者误认为该基金还是好基金。

另外,业绩也有阶段之分,假如每个阶段(最低可以精确到每天),都在市场前1/3 的水平,则当然算是好基金。不过,以 2004 年推出中国晨星评价体系为代表的机构,都以3年期为基准年限(似乎证监会本身也有这个要求,但还是过于理论),实际上基金最初是2年的,后来参时间标准由目前的2年改为3年,即当某只基金满足3年或3年以上业绩历史才参与晨星评级,主要是为与晨星全球评级标准接轨。虽然以3年作为标准,理论上说得过去,例如基金应该更看好中长期收益,但对中国范围内的基金分析与投资指导并无多大作用。所以,什么期限的业绩好才算真的好,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而作为基金的星级评级,仅供参考,最好不要作为主要的买入依据。

我们认为,围绕业绩本身反复挖掘还是显得狭隘,不过再将业绩的来源做个归因,会显得更加全面。在我们来看,一只基金过去及未来的表现,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市场时机、产品本身以及基金管理人。当然,在学术领域,还涉及很多的业绩归因分析,也有择时选股模型,但对于国内基金市场来说,运用价值并不大。

我们认为对上述三个因素的分析,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举例而言,2013年的股票型基金冠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所处的市场时机是创业板牛市,TMT概念火爆,而该产品本身就主要以新兴产业,尤其是TMT概念为主导方向,因此这两个因素可以使该基金在上年的业绩排名靠前,而能取得第一名的业绩,则要将其归为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像2015年前5个月,汇添富移动互联网拔得头筹,也更多归因于产品设计本身。

这里,若将市场看成"天",产品看成"地",基金管理人看成"人",则就是分析该基金是否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特征。显然,最好的基金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基金。

对于被动管理的指数型来说,市场时机是最重要的。比如沪深300指数,若在2006年初发行,那么就是大"牛基",若是在 2007年10月发行,那么就是大"熊基"了。当然,投资者可以抱怨基金公司在选时上没有选好,所以最大的问题是不符合市场时机。

对于主动管理的基金,可以分为新发的新基金与已经存在的老基金。

对于主动管理的新发的新基金而言,产品本身的重要性更突出,即一定是要接地气的,也就是最好是与市场时机相契合的。就如 2015年发行的诸多主题基金,如工业4.0、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都是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符合的。

对于主动管理的老基金而言,"人和"是最重要的。比如一只蓝筹主题的基金,尽管在2010年11月到2012年12 月,大盘蓝筹股普遍表现不佳,但是也有伊利、格力云南白药天士力,茅台、上海家化、大华股份与歌尔声学等大牛股出现,曾阶段性创造出历史新高的包括了上证 380板块的多数成分股,民生银行,煤炭与白酒行业。这期间,蓝筹基金也有脱颖而出的,如华夏基金原基金经理胡建平管理的华夏回报,中银基金原基金经理孙庆瑞女士管理的中银中国,嘉实基金原基金经理张弢管理的嘉实研究精选,就创出 2007年新高。

当然,所有新发的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变成老基金,因此,对于大多数主动管理的基金来说,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核心,对于基金的分析也应该侧重在这个方面。考虑到基金在投资范围上有所差异,所以市场时机并不能对所有基金都通用。于是。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我们一般先从产品本身开始分析,然后是市场时机,最后是基金管理人。

基金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基金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根据三位一体的基金体系,我们就可以将市场中所有类型的基金,都纳入到三位一体的的分析框架中,无论是权益类的还是固定收益类的,无论是新基金还是老基金,也无论是主动管理还是被动管理的。当然,在具体基金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有侧重地分析,而没必要生搬硬套。下面我们对框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内容做展开分析∶基金的业绩分析、基金的资产配置分析与基金经理分析。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分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