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该拿多少钱出来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中的这些误解,一起说说!

基金投资知识 | 发布于2021-10-21

每月该拿多少钱出来做基金投资?

  基金长期投资的一个大原则是闲钱投资,不影响我们的生活,非特殊情况,尽量不要临时取出。要有规划,有目标的去投资。

  首先,先弄清楚自己“财务”这本账

  在确定自己每月的投资金额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每月可以有多少钱剩余。

  我们可以列一下自己的家庭现金流量表,了解自己的收入和各种花销情况。看看每月有多少结余。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Z先生的例子,工资12000元;房贷和餐饮等固定支出4500元;聚会和购物等弹性支出,平均每月2500元左右。每个月,余额在5000元左右。

每月该拿多少钱出来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中的这些误解,一起说说!

  这5000元,可以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第一部分做日常开支和备用金,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根据实际支出情况,每月在1000-1500元。

  第二部分可以用来做保险类资金,抵御重大疾病、意外等风险,这种根据保额和年龄的不同,一年支出大约在3000-6000元,可以平均每月留出500元左右准备。

  第三部分,就是用来做长期投资的了,每月可用金额大约在3000元。

  做投资规划,两条腿走路

  第一部分的钱,是用来应对日常开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让它躺在那里睡大觉。

  这部分钱,可以一半买货币基金,放在各种宝宝类产品里,随取随用;另一半可以考虑中短债基金或是其他一些持有期3到6个月的理财产品,作为援军。

  第三部分长期投资的钱,在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上分配,一个偏稳健,一个高收益高风险。

  根据wind的数据,2016年到2020年,各类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如下:

每月该拿多少钱出来做基金投资?基金投资中的这些误解,一起说说!

  数据来源:wind

  在资金的分配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分配资金,可以参考生命目标投资周期分配。

  在20到30岁:

  这个年龄段刚开始步入社会,身体条件非常好,精力旺盛,投资上,可以更进取一点,比如偏股型基金分配80%左右,偏债型基金分配20%左右。

  30到45岁:

  家庭的形成期,这个阶段基本上事业已经稳步上升,收入也逐渐提高,大部分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要实现子女教育等需求。这个时候需要更稳健一点,可以考虑将40%以上的资金分配在偏债型基金上。

  45到60岁:

  家庭的成熟期,需要稳健增值的资产配置,除了子女教育,未来养老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偏债型基金的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些,比如配置到60%以上左右。

  60岁以后:

  稳健就是第一要务了,核心是资产的保值,那么可以考虑80%以上配置偏债型基金。

  如果有一大笔钱,该如何分配?

  前面我们说的主要是每月收入的分配,实际投资中,很多朋友可能已经有一笔钱了,想做投资,这种情况又该怎么投资呢?

  比如Z先生除了每月12000元的收入,还有12万元的存款。12万元,可以做一个另外的投资计划。

  比如留2万元,应对未来3到6个月的不时之需等,这个是作为备用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可以用活期存款和货币基金结合的形式。每月的5000元结余,在补充了这2万元备用金后,其余的都可以考虑投入到基金中。

  剩下的10万元,可以分批买入偏股及偏债类基金中,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因为我们手里有较多资金,可以先买入一定比例,建个较低的仓位。剩余资金可以考虑分成几笔或者多笔分批投资,长期看可以平滑市场的波动,降低整体风险。比如1万元可以考虑分3笔买入。

  在初期,我们的闲置资金会比较多,这部分钱,建议买一些中短债基金。3个月到1年期的不等。收益通常高于货币基金,又不会影响我们之后进行投资。

  具体投资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股市出现较大波动,我们该怎么调整。

  这里建议可以采取低位多投,高位少投的方法。宽基可以大盘指数比如沪深300、证指数为基准,上涨/下跌,投资金额相应减少/增加;主题基金则是参照对应的行业指数。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类似这样的一些灵活的投资方式,让收益更平稳,提升总体表现。

基金投资中的这些误解,一起说说!

  我们日常在“养基”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or那样的问题,有些虽然不大,但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投资交易。

  最近,小编在逛基金讨论区时,发现不少朋友对基金以及基金经理存在些误解,今天特意整理了其中几个共性的话题,供大家参考探讨!

  1、过度关注估值与净值的偏差

  有些朋友买基金,特别关注每天“估值”和“净值”的偏离情况。在他们看来,如果估算的净值和实际披露的净值偏差很大,代表基金经理很可能对持仓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认为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怕之前的业绩难以持续,心生怯意不敢购买。

  首先,“估值”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因为估值的参考信息来自于基金最近的定期报告,但是除了半年报,年报会公布详细持仓以外,基金季报只会披露前十大重仓股,而且基金的前十大重仓往往仅占整体投资的一定比例,不是全部持仓,剩下的持仓也就是未知的,估算出来的数据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

  其次,基金的持仓可能是在变化的,而估值依据的定期报告持仓信息仅代表报告期末那一刻的信息,测算出来的数据准确性很难说。关于基金涨跌幅情况,我们还是要以每天净值表现为准。

  此外,基金经理一般都会遵循自己的投资逻辑的,我们仅通过短期的净值偏离就判断基金经理投资方向发生转变,太不科学了。投资策略往往来自于整个投资团队,做出分析以及决策,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投资行为,仅仅靠估值和净值偏离这件事去推测基金经理风格切换,是不靠谱的。一般基金经理会在定期报告中阐述操作分析、接下来方向,这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2、持仓中的某个股大跌,就赎回了

  基金最新季报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一般在各销售渠道都会披露,不少朋友以为这样的持仓是实时的,特别在意个股每天的涨跌,发现其中有个股大跌了或者某个阶段跌幅较多,就打算赎回卖出这只基金。

  说到底,还是不太相信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看到可能持仓的个股发生亏损了就想着“赶紧跑”。

  首先,我们先不说个人对上市公司的判断是否精准,即便判断是准确的,这家公司真的不太行。如上文提及的,基金的持仓信息并不是实时更新的,我们没法确定基金当下一定持有“问题个股”,基于这样不确定的判断,显然意义不大。再者,如果真的遭遇“问题个股”,基金经理这样专业的选手可能早早就卖出了。

  另一方面,某只个股仅是基金众多持仓股票中的一只,它的下跌不一定对基金表现起决定性作用,基金本身就是分散性的投资品种。某只个股的下跌可能仅是阶段性的亏损或者只是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不能只因一只个股出现亏损,就判定基金不行。

  3、基金连续下跌X天了,就考虑卖出“止损”

  如果持有的基金连续下跌X天,大多数基民都会受不了,尤其新手基民,多半选择草草卖出“止损”。不过,这样一来损失申赎手续费不说,很可能也错失了优秀基金的未来机会。

  基金投资更多是持有的体验好或者不好,如果低买高卖盈利高收益,自然是体验好的,反之就会感觉很糟糕。

  仅仅因为短期连续的下跌就止损,太不理性了。对于一只基金的判断,不仅要看基金本身的业绩表现,更要结合所处背景环境、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分析,如果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基金身处其中表现不佳也比较正常,比如今年整体大盘表现不好,截至8/31,沪深300指数跌幅超7%,对应偏大盘股的基金表现也不太好(来源wind)。

  另外,基金投资是件长期的事情,从长期角度看,短期的阶段性下跌很可能是短暂的,历史数据也告诉我们,往往持有基金越久,持有体验越好。如果是由于每天看着亏损数据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想要卖出的话,那么不妨调整自己查看盈亏频次。我们选择一只基金,往往是因为相信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也很难保证其管理的基金时时刻刻业绩都好,投资中多维度分析,尽可能给予基金经理更多的时间和信任,尤其对于主动管理型的基金。

  以上提及的三点,你中招了吗?或者还有其他的不解之处,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细看大家的误解,似乎多由“短期的下跌”带来的,这也比较好理解,作为投资人,我们都非常在意账户盈亏情况,只是我们投资要弄清楚一件事:市场是在变动,所以投向于市场各类资产的基金净值表现也会跟着变动。但市场短期下跌对于长期投资没有必然影响,区别之一在于,市场是一次性给你,还是分批给你。专业的投资者以及资深的投资人更看中长期收益,也更愿意相信“慢慢变富”。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变通KDJ找底很准(大智慧),双龙戏珠源码(大智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