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新股的发行价格像吹泡泡糖一样地推高了呢?

股票入门知识 | 发布于2022-05-29

正如贺宛男同志分析指出的,投资基金和刚刚发完股票拿到几个亿资金的新公司,是两大主力。通海高科竞出16.88元高价、61.83倍发行市盈率的,正是5家投资基金,是他们包揽了通海高科I亿新股中60%发行量。5月12日上网、以50.94倍创下当时发行市盈率之最的安泰科技,20多家基金也拿走了1200万新股,占机构投资者发行数的40%凯乐股份发行市盈率30.58倍。其5500万股新股中,—半给了只需锁定3个月的100多位"一般法人"。其中实际配售到68,647万股,即按比例需申报500方股、拿出近5000万资金的有18家灾户。

这18家大户中中包括8家投资基金、8家股份公司,其中包括刚刚拿到大把钱的5家新股——华工科技长源电力、湖北迈亚、云内动力、东方汽车,及五矿发展、沙隆达2家老股,以及湖北安琪酵母股份公司;还有2家投资公司——上海中南投资公司和上海上投投资公司。这18条好汉总共配售到1236万股,相当于5500万股发行新股的22,5%闽东电力2E家法人投资者的名单,上市公司成了主力军。华茂股份、武汉中百、亚通股份、华一投资、综艺股份、原水股份等8家公司拿走了近40%法人配售股。有人认为,法人机构把新股发行市盈率炒到如此失去理性的高度,上市后谁来接盘呢?他们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战略投资"心态呢?杨大泉先生一针见血;"这次闽东电力机构投资者报价是否理性值得怀疑,估计很多投资者还是从'新股不嫩'的角度出发,报价时考虑更多的还是想从一、二级市场差价中获利,毕竟这次法人投资者的持股期限只有3个月。

如果属时哪怕只有20%差价,那么法人投资者的赢利也是可观的。"当然,新股市盈率的不断推高,与我们对新股发行的定价实行"市场化"有一定关系。过去无论企业质地好坏都是13至18倍的发行市盈率,现在"大锅饭"没有了,优秀的企业自然脱颖而出。这自然是好事,但少数利益集团却是把"市场化"当作谋求私利的幌子,使新股发行价不断攀高,甚至摘"黑箱操作",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宁波波导"被誉为"市场化"的榜样(不过其"非市场化"的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了《公司法》所允许的最大限度,高达75%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榜样")。在发行时采用的是只设下限,不设上限的发行方式。

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如果真的要实行"市场化"。在取消了上限的同时,也应该取消下限,这才符合让"市场"来决定的精神。实际上"只设下限、不设上限"的做法,就带有炒作的意味,这只能助长高价发行。毫无疑问,新股市盈率的扶摇直上与新股发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关。由于机构名正言顺地进入一级市场。新股的发行定价方式也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单一固定价到设定价格区间,再到"保底不封顶",这样做的结果,上市公司自然是喜不自胜(闽东电力募集资金就超过了计划的一倍),参与配售的机构通过操纵开盘价也不难获利,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从二级市场高价承接的中小散户。

一旦市道转熊,下跌很快的往往就是那些囊质差而又高价圈钱的公司股票(红光和大庆联谊就是典型),到时候上市公司和机构早到一-边数钱去了,留下被套牢的散户欲哭无泪。有人认为,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提高,有利于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有望将一级市场的部分资金驱赶进二级市场。这种说法显然太书呆子气了。提高市盈率(即变相提高发行价),确实有使一级市场申购资金成本上升、获利率相应下降、缩小一二级市场平均盈利差距的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圈积在一级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明显退缩、因为这批资金多以追求盈利的稳定性为先,不会轻易介人风险性相对较高的二级市场。况且,即使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再高,也并不影响其在二级市场上市时卖出高价。其实,中国人投资,考虑题材远比考虑市盈率的多。

真要按市盈率来决定投资,恐怕大部分股票会没有人要。从国际股市来看,东南亚股市的市盈率一般为10~15倍;东京股市为亚洲最高,亦不过40-50倍;香港最优质的蓝筹股票,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股票市盈率为11.8倍,汇丰银行股票为9.5倍,怡和股票为16倍。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闻名世界的通用汽车股票的市盈率竞只有8.7倍。依此而论,当前深沪股市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就达到七八十多倍,上市后再暴炒至100倍以上,这还有什么投资价值?

飞鲸投研从多维度分析,整理了一份《成长50》的名单,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飞鲸投研":feijingtouyan,进行领取(点击复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飞鲸投研系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股东怎么成了"蠢人"?证券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热门推荐